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據融起來 商貿流通更高效

發布時間:2024-02-04 10:1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培育數字生活消費方式,加強產(chan) 銷對接——

  數據融起來,商貿流通更高效

  智慧商圈、即時零售、直播電商——這些新消費場景實現的背後,離不開數據支撐。

  作為(wei) 新型生產(chan) 要素,數據已快速融入生產(chan) 、生活的各環節,其中商貿流通是一個(ge) 重要領域。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近日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開展“數據要素×商貿流通”行動,依托各類數據,支持商圈創新應用場景,培育數字生活消費方式,加強產(chan) 銷對接、精準推送,助力打造特色品牌。更多數據融起來,商貿流通正變得越來越高效、便捷。

  

  商圈——

  購物體(ti) 驗更好、管理水平提升

  智慧商圈有啥不同?商務部1月15日公布的一份名單給出了答案——設施、服務、場景和管理的智慧化水平較傳(chuan) 統商圈均有提升。

  這份名為(wei) 第二批全國示範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的名單,包含8個(ge) 商圈、15個(ge) 商店。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專(zhuan) 家孫澤坤表示,自2022年商務部開展全國示範智慧商圈、智慧商店創建工作以來,截至目前共有20個(ge) 商圈、31個(ge) 商店入圍。在此過程中,不少地方和經營主體(ti) 因地製宜推動傳(chuan) 統商圈改造,依托客流、消費行為(wei) 、交通狀況、人文特征等市場環境數據,打造集數據收集、分析、決(jue) 策、精準推送和動態反饋的閉環消費生態。

  湖南長沙五一商圈是第二批名單中的一員,數據的充分應用正讓這個(ge) 老商圈煥發新活力。根據大數據統計,女性、年輕群體(ti) 是打卡長沙的“主力軍(jun) ”,其中打卡長沙美食的用戶八成為(wei) 18-40歲群體(ti) 。結合相關(guan) 數據分析,五一商圈不少商家近年開啟了新一輪改造提升。

  “圍繞年輕人需求,我們(men) 將長沙春天打造成‘搭子文化’為(wei) 主導的潮玩體(ti) 驗中心。”長沙春天總經理周天航介紹,作為(wei) 五一商圈的老牌百貨商城,長沙春天如今正向多業(ye) 態潮玩中心轉型,至2023年底門店完鋪率已達92%。結合“數字+”“科技+”,全新的長沙春天,包括潮玩美食中心、網紅娛樂(le) 中心以及智能感十足的沉浸式體(ti) 驗中心,具有鮮明的年輕時尚調性。

  孫澤坤表示,如今,越來越多商圈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在商圈運營管理中心搭建智慧大屏,通過商圈客流、銷售等數據,精準刻畫消費者“畫像”,多維度分析、預測商圈發展情況與(yu) 未來消費走向,推動商圈業(ye) 態優(you) 化、活動策劃、品牌引進等重要決(jue) 策更加高效準確,優(you) 化消費場景,讓消費者有更好的購物體(ti) 驗。

  數據也在助推商圈管理水平提升。在五一商圈安全運行指揮中心智能平台上,跳動著一個(ge) 個(ge) 數據:不同地段實時人數、未來1小時人流量預測、停車位情況……五一商圈安全運行指揮中心項目負責人介紹,這個(ge) 平台可以有效實現大人流預警和疏散,整個(ge) 過程智能化、精準化,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零售——

  聯通線上線下、拓展服務半徑

  打開手機下單、半小時送貨上門——近年來,即時零售在全國各地加快發展。數據顯示,即時零售這幾年一直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速,2022年即時零售訂單超過400億(yi) 單,市場規模達到5042.86億(yi) 元。

  聚焦即時零售,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不久前聯合發文,提出發展新型商業(ye) 模式,支持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即時零售模式(平台下單+就近門店配送,就近門店下單+即時配送),賦能實體(ti) 門店,拓展服務半徑。

  即時零售為(wei) 何如此受青睞?快速發展的背後有什麽(me) “秘訣”?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相較於(yu) 以往單純的線下購物,即時零售聯通線上線下,實現了線上即時下單、線下即時履約,以其較高的時效讓消費者購物更加便捷。這背後,是即時零售平台打破線下零售數據孤島,融合交通、消費、商家、產(chan) 品等數據,通過數據驅動實現本地流量分發、零售數字化以及服務運營,推動交易流程線上化、履約配送便利化,依托本地零售供給,滿足本地即時需求。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數量經濟與(yu) 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蔡躍洲認為(wei) ,數字時代,數據資源日益豐(feng) 富、可大量獲取,數據收集、生產(chan) 、加工、處理、分析、傳(chuan) 輸的成本也大幅降低,邊際成本接近於(yu) 零。數據成為(wei) 關(guan) 鍵生產(chan) 要素,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提煉有效信息,並在生產(chan) 經營各環節、各主體(ti) 間實時傳(chuan) 遞,很好地解決(jue) 了以往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充分問題,並由此提升經濟社會(hui) 運行效率。

  以數據要素為(wei) 支撐,即時零售便利了消費者,也有效推動了經營主體(ti) 和地方經濟發展。在安徽合肥,紅府超市在全市的所有門店如今已實現即時配送。“根據數據分析,超市裏時蔬、水果等複購率高的商品會(hui) 單獨陳列,以便工作人員快速完成分揀,提高配送時效。”紅府超市運營總監鄭遠征說,入局即時零售,明顯提升了超市的銷量和收入。

  商務部研究院電商所發布的《即時零售行業(ye) 發展報告(2023)》認為(wei) ,發展即時零售有助於(yu) 加快傳(chuan) 統零售業(ye) 數字化轉型,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增加就業(ye) 渠道,加快數實融合。到2025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022年的3倍。

  助農(nong) ——

  加快出村進城、打造特色品牌

  從(cong) 線下到線上,數據給商貿流通帶來的改變還有很多。

  “以前父母做水果生意,都是靠自己到處找貨源、尋買(mai) 家,現在依托電商平台和大數據,我們(men) 不僅(jin) 能讓果子精準對接市場,還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猗頓農(nong) 品’。”在山西省運城市臨(lin) 猗縣,90後董晨旭如今在電商平台拚多多上經營著自己的店鋪,主要銷售當地蘋果、脆柿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這兩(liang) 年銷量一直在漲,特別是去年借助拚多多的‘農(nong) 雲(yun) 行動’,銷量達到了約4000萬(wan) 斤。”

  2023年2月,拚多多啟動“農(nong) 雲(yun) 行動”特色助農(nong) 項目,集中投入優(you) 勢資源,批量對接地方優(you) 質供應鏈“上雲(yun) ”,通過平台持續集中曝光、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品類日及全渠道推廣,助力打造100個(ge) 農(nong) 特產(chan) 的區域和全國性品牌,推動農(nong) 特產(chan) 的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發展。數據顯示,該行動啟動的第二個(ge) 季度,拚多多百億(yi) 補貼的涉農(nong) 商家數量同比增長60%,農(nong) 產(chan) 品的銷售額同比增長80%。

  蔡躍洲認為(wei) ,在商貿流通領域,數據要素正得到越來越多應用,通過互聯網消費平台展示、比價(jia) 等功能,可以實時傳(chuan) 遞出充分的產(chan) 品信息,減少買(mai) 方的信息劣勢,同時搜索、比對等功能又能快速傳(chuan) 遞買(mai) 方的需求信息,憑借平台背後大量的算力資源和處理分析能力,供需之間得以快速高效地對接匹配。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電子商務企業(ye) 、商貿企業(ye) 依托訂單數量、訂單類型、人口分布等數據,主動對接生產(chan) 企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加強產(chan) 銷對接、精準推送,助力打造特色品牌。

  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hui) 理事長張羽介紹,近年來,抖音集團進行了一係列探索,陸續通過“山貨上頭條”“山裏DOU是好風光”等項目,助力鄉(xiang) 村農(nong) 產(chan) 品、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

  數據顯示,2023年,抖音新增鄉(xiang) 村視頻超10億(yi) 條,播放量達2.4萬(wan) 億(yi) 。過去一年,抖音電商助銷農(nong) 特產(chan) 47.3億(yi) 單,平均每天有1300萬(wan) 個(ge) 包裹銷往各地,農(nong) 貨商家數量同比增長83%,越來越多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獲得市場認可。

  國家數據局表示,圍繞加快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步伐,接下來將深入發展“數商興(xing) 農(nong) ”,實施“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工程,開展直播電商助農(nong) 行動,培育一批電商賦能的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品牌和特色產(chan) 業(ye) ,深化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強化農(nong) 產(chan) 品經營主體(ti) 流量扶持,為(wei) 偏遠地區農(nong) 產(chan) 品拓寬銷售渠道,借助互聯網推進休閑農(nong) 業(ye) 、創意農(nong) 業(ye) 、森林康養(yang) 等新業(ye) 態發展。(邱海峰)

  [ 責編:金昱希]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