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煙火人間】年的味道

發布時間:2024-02-06 15: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煙火人間

  作者:尹學芸(天津市作協主席)

  中國人是最講究味道的,年味就是一例。關(guan) 於(yu) 是否少了煙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在網絡上曾引起熱烈討論,其實代表年味的東(dong) 西還有很多。地區之間的風俗,或個(ge) 人的習(xi) 慣愛好,千差萬(wan) 別。所謂眾(zhong) 口難調,最是體(ti) 現在這一時刻。

  想起年輕時的某一年,大年三十我還坐在桌前爬格子。愛人在那一天必在單位值守,一直要到晚上12點才回家。我幹什麽(me) 呢?除了讀書(shu) 寫(xie) 作,也沒什麽(me) 特別的事情要幹。但那天來了客人,是夫家的親(qin) 戚,年齡比我們(men) 大,卻是晚輩。場麵略顯尷尬。不知客人心下如何,這些年從(cong) 沒有過交流,而我卻是把那一天放心上了,所以30多年過去,都還記得。是覺得家裏不夠有年味,對不住客人,還是因為(wei) 沒有年味而擔心被客人看輕?很多想法一閃即逝。生活是自己的,怎麽(me) 過,與(yu) 他人無關(guan) 。所幸這位親(qin) 戚也沒有因此走生,現在還親(qin) 如一家。今年再見麵,我會(hui) 問問她當年的感受,也許人家壓根沒留意。可我幾十年沒忘,說明是在心裏留下什麽(me) 的。我把這歸結為(wei) 年輕時對人對事敏感。現在看,這樣的印記其實越多越好。

  愛人有個(ge) 做鞭炮生意的發小,年年臘月二十九送一箱子鞭炮過來,一送就是很多年。我們(men) 都不喜歡放,連箱子都不拆封,直接端著送到姐姐家,姐夫和外甥都是鞭炮愛好者,他們(men) 放得不亦樂(le) 乎。我從(cong) 來也沒想過,不放鞭炮就會(hui) 少了年味。我想的僅(jin) 是——放鞭炮時一定要注意安全。還能想起外甥放鞭炮時的情景,他一個(ge) 人,在一片楊樹地裏,點著一隻鞭炮,就捂著耳朵藏起來。那聲響和那股煙,於(yu) 他是很大的快樂(le) 。一串鞭炮拆開來裝進口袋裏,放一隻後再摸出一隻,他能放整整一個(ge) 下午。很多事情真是難以形成統一意見。有一年,我一個(ge) 人站在山頂上看滿城煙火燦爛,就像置身於(yu) 地球之外的太空俯瞰,心裏有種暖暖的感動。這種感覺也很好。

  老話說,“辭了灶,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頭要頂新氈帽。”年輕人,大概不知氈帽為(wei) 何物了。

  民間把春節稱為(wei) 過年、過節,有年節這樣的表述為(wei) 證。老一輩人,很多不識字,也不大糾結字裏字外的意思。民間有句話說得很形象:傻子過年看街坊。即便是傻子,也知道過年,因為(wei) 鄰裏街坊濃鬱的年味會(hui) 隔牆傳(chuan) 過來,熏著眼睛。這實在是個(ge) 大日子。遊子要歸鄉(xiang) ,親(qin) 人要團聚。一年的辛勞都擺在餐桌上,年飯這一頓吃得好,這一年所有的辛苦付出就都值得。貧瘠的歲月,家裏人口眾(zhong) 多,這一餐飯也隆重而又熱烈,家家酒香四溢。久遠溫馨的畫麵不時從(cong) 腦子裏映出,突然生出困惑:過年過的到底是哪一天,是舊年的最後一天還是新年的頭一天?

  愛人理直氣壯地說,當然是新年的頭一天。不管身在何處,隻要初一那天趕回來,就是趕上了過年,過去家裏的老人都這樣說。

  可我覺得不是這樣。我從(cong) 小接受的傳(chuan) 統,大年三十的中午是正日子。依稀記得父親(qin) 在遠處務工,有時就算走半宿夜路,也要回來趕這頓年飯。這頓年飯有時甚至要等到下午兩(liang) 三點才開始。父親(qin) 酒足飯飽,飯桌朝前一推,身子朝炕頭隔斷牆上一歪,便會(hui) 感慨:這年算是過了。這樣的影響切膚而又深遠,我說過不知多少回。午飯放下筷子,便感歎一歲之流逝,這一年餘(yu) 下的十多個(ge) 小時都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受了老輩人的影響。年夜飯吃餃子,是有“交子”之說,所謂“一夜連雙歲”,不管你生日是在幾月,過年都要長歲,這是約定俗成。我們(men) 吃完餃子提著燈籠滿街遊蕩,像一串大號螢火蟲。坐炕頭守歲,也就是吃花生嗑瓜子,困了倒頭便睡,再睜眼,就是“新桃換舊符”了,地上滿是隔夜的瓜子皮,踩在腳下,咯吱咯吱響。而這些瓜子皮,要留待來日清掃,這也是習(xi) 俗。

  大年夜又稱除夕。傳(chuan) 說中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的那頭怪獸(shou) 叫“年”,也有人稱之為(wei) “夕”,所以才有除夕的說法,意為(wei) 除掉“夕”這頭怪獸(shou) 。若是從(cong) 字麵理解,夕是晚陽,最後一縷晚陽消失,便意味著亙(gen) 古的這一天永久結束。每天都有夕陽,歲末就是除去所有走向沒落的日子,去迎一個(ge) 嶄新的太陽,不知這樣理解有沒有道理。

  年的名稱是從(cong) 周朝開始出現的,至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甲骨文裏,“年”字的象形文字是一個(ge) 人背著“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據資料記載,古時人們(men) 把穀物的生長周期稱為(wei) “年”。“年,穀熟也。”如果再發揮一下,那些“禾”是需要一年的時光才能被背到家裏,因為(wei) 穀禾一般都是一歲一熟。

  春節似乎毫無疑問,是指正月初一。《尚書(shu) ·大傳(chuan) 》中說:“正月一日為(wei) 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古時正月初一被稱為(wei) “元旦”,直到辛亥革命勝利後,為(wei) 了順應農(nong) 時和便於(yu) 統計,才有了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機關(guan) 、學校、廠礦和團體(ti) 使用公曆的規定。以公曆元月一日為(wei) 元旦,農(nong) 曆正月初一為(wei) 春節。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魯迅先生《祝福》裏的這句話,時至今日仍讓人念念不忘。我每每看見,都會(hui) 心一笑。過了這麽(me) 多的年,於(yu) 我而言,沒有哪個(ge) 年有特殊意味而形成深刻記憶,唯有30多年前夫家親(qin) 戚來訪的那個(ge) 年記憶猶新。所有的日子統統混沌在日常煙火裏,從(cong) 年少一路走來,都是在不知不覺間,便隻剩天增歲月人增皺紋了。

  “回家過個(ge) 年”,仍是中國人的一大傳(chuan) 統。隻是怎樣過,都有哪些遵循,各人有各人的講究。說一個(ge) “情”字是年的主打味道,大概不會(hui) 有異議。闔家團圓是一個(ge) 方麵,還有更具體(ti) 的任務,就是走親(qin) 訪友。初二看嶽母,初三初四初五看姑姨舅舅二大爺,還有那些老表親(qin) ,由近往遠排隊。老同學、老朋友、老同事,有些平時很少聯係,過年時一句尋常的拜年話,就接續了以往所有的情誼,那些古舊的歲月就都一並回來了。

  新的一年,總是有新的希望。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5日 0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