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擦亮吳橋雜技國際化名片

發布時間:2024-02-06 15: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保健

  “小小銅鑼圓悠悠,學套把戲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遊。南北二京都不收,運河兩(liang) 岸度春秋……孩子們(men) ,耍起來!”1月30日下午,一段鑼歌過後,河北省吳橋縣鐵城鎮張鬆村一個(ge) 農(nong) 家院裏熱鬧起來,蹬缸、舞流星、帽子戲法……十幾名年輕雜技演員個(ge) 個(ge) 身懷絕技。這是吳橋雜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何書(shu) 勝的家,也是由他創建的“雜技小院”。

  70歲的何書(shu) 勝是雜技世家“何家班”的第六代傳(chuan) 人,6歲就跟隨父親(qin) 練雜技,到他的孫子孫女已經是第八代傳(chuan) 承人。為(wei) 了把祖輩留下來的民間雜技藝術發揚光大,他收徒教學300多人。

  吳橋縣是著名的“雜技之鄉(xiang) ”,吳橋雜技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千百年來,吳橋雜技藝術在大運河水的哺育下傳(chuan) 承發展,走向全國各地,並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吳橋雜技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閆岩介紹,近年來,吳橋縣全力實施“雜技興(xing) 縣”戰略,依托獨特的雜技文化資源,大力推進雜技人才培育工程,在全縣17個(ge) 雜技專(zhuan) 業(ye) 村打造特色雜技小院,積極推進雜技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同時,吳橋縣積極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創建工作,在地方經濟發展進程中,努力擦亮吳橋雜技國際化名片,竭力提升雜技文化的向心力、雜技產(chan) 業(ye) 的影響力和競爭(zheng) 力。

  截至目前,吳橋全縣建立雜技非遺傳(chuan) 承基地20個(ge) ,認證掛牌雜技專(zhuan) 業(ye) 村17個(ge) ,雜技演出團體(ti) 132家,雜技專(zhuan) 業(ye) 學校3所,為(wei) 全國各地輸送優(you) 秀雜技人才6000多名,有60餘(yu) 個(ge) 國家和地區常年有吳橋雜技藝人在演出。全縣473個(ge) 行政村,村村都有雜技藝人,雜技專(zhuan) 業(ye) 戶超50戶的雜技村有100多個(ge)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hui) 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吳橋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有關(guan) 負責人吳華龍說,這句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民謠正是對吳橋雜技文化生態狀況的生動描繪。

  如今,這些傳(chuan) 統雜技、藝鄉(xiang) 風情匯集於(yu) 吳橋雜技大世界。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吳橋縣先後投入2億(yi) 元用於(yu) 雜技大世界景區整體(ti) 提升。景區集娛樂(le) 、表演、參與(yu) 、交流等多功能於(yu) 一體(ti) ,既有原生態的民俗表演,又有高科技的舞台,推出《江湖》《運河·印象》《時代》等多個(ge) 精品劇目,複原“呂家班”“趙家茶棚”演藝節點,新增“鬼手居”“紅牡丹大舞台”“百戲劇場”室內(nei) 景點,再現吳橋“九月廟會(hui) ”盛景。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搶救、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生產(chan) 基地的吳橋雜技大世界,目前有雜技類非遺項目41個(ge)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36名,已成為(wei) 中國規模最大、擁有非遺傳(chuan) 承人最多的民俗旅遊景區。

  吳橋雜技大世界旅遊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2023年吳橋雜技大世界接待遊客約46.33萬(wan) 人次,帶動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人員3000餘(yu) 人,年實現綜合收入約2865萬(wan) 元。

  雜技藝術的繁榮促進了雜技魔術道具產(chan) 業(ye) 的發展。傳(chuan) 統雜技藝人常常會(hui) 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把式,把式,全憑家什。”簡單幾個(ge) 字,道出了雜技道具製作在雜技發展中的重要性。目前,吳橋有10多家從(cong) 事雜技魔術道具生產(chan) 的企業(ye) ,吳橋豐(feng) 耀雜技魔術道具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1月31日,吳橋豐(feng) 耀雜技魔術道具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內(nei) ,雜技道具製造聲此起彼伏。“2023年,我們(men) 營業(ye) 收入近千萬(wan) 元,經常是訂單排隊等著拿貨。”該公司總經理周文明說。

  “吳橋濃厚的文化基礎堅定了我們(men) 深耕這一領域的信心。”周文明介紹,公司已有二十多種類道具產(chan) 品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zhuan) 利,三百餘(yu) 種道具產(chan) 品獲得知識產(chan) 權保護證書(shu) 。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6日 09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