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技創新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

發布時間:2024-02-06 15:22:00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胡小鹿(中國農(nong) 村技術開發中心研究員)

  近期在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將“堅持不懈抓好‘三農(nong) ’工作”列為(wei) 9項重點任務之一。會(hui) 議指出,要錨定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目標,學習(xi) 運用“千萬(wan) 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wei) 底線,以提升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提升鄉(xiang) 村建設水平、提升鄉(xiang) 村治理水平為(wei) 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nong) 民增收舉(ju) 措,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zhong) 可感可及的實事,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隨後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又指出,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力度,改革完善“三農(nong) ”工作體(ti) 製機製,為(wei) 農(nong) 業(ye) 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

  科技創新是驅動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的根本動力。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類科技計劃,特別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涉農(nong) 專(zhuan) 項的實施,我國在農(nong) 業(ye) 科技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和技術應用集成示範等方麵取得了一係列突破。科技創新為(wei) 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撐,我國土地產(chan) 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chan) 率顯著提高,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5年的56%增至2023年的62.4%,年均提升0.8個(ge) 百分點。

  在新形勢下,按照新的要求,既要紮實推進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計劃項目為(wei) “三農(nong) ”工作賦能,也要進一步完善項目管理,整合資源,逐步建立更高水平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

  提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了“把農(nong) 業(ye) 建成現代化大產(chan) 業(ye) ”的要求。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對糧食安全、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具有重大意義(yi) ,種業(ye) 和裝備是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環節,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計劃應圍繞相關(guan) 重大需求進行係列部署。

  一是持續為(wei) 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提供支撐。自2021年我國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啟動以來,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計劃為(wei) 全麵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guan) 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對農(nong) 業(ye) 生物重要性狀形成與(yu) 環境適應性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破解農(nong) 業(ye) 生物遺傳(chuan) 基礎科學問題,提升設計育種能力。此外,還應加強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挖掘與(yu) 創新利用,將種業(ye) 重要基因和技術牢牢攥在自己手裏。

  二是加快先進農(nong) 業(ye) 機械裝備研發應用。應聚焦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急需的大型大馬力機械、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以及智能化農(nong) 業(ye) 機械進行部署,集中開展研發攻關(guan) 。加強農(nong) 業(ye) 傳(chuan) 感器、農(nong) 業(ye) 大數據、農(nong) 業(ye) 領域數據處理技術的研究,破解共性關(guan) 鍵技術難題。繼續加強工廠化種養(yang) 、無人化智慧農(nong) 場關(guan) 鍵技術研發,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智慧農(nong) 業(ye) 技術體(ti) 係,提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產(chan) 出效能。

  三是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在後續研發部署中,應開展環境與(yu) 作物模型監測、智慧管控係統等智能化技術與(yu) 裝備研究,構建適宜不同種植條件的設施園藝高效生產(chan) 技術與(yu) 裝備體(ti) 係。開展精準飼喂、畜禽智能養(yang) 殖等領域的智能裝備研究,提升養(yang) 殖集約化、綠色化、智能化水平。加強漁業(ye) 機械化成套裝備、自動化配套及特色養(yang) 殖裝備研發,提高水產(chan) 養(yang) 殖機械化、智能化水平。

  持續有效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包括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人才振興(xing) 、文化振興(xing) 、生態振興(xing) 、組織振興(xing) 在內(nei) 的全麵振興(xing)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瞄準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推進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建設重點目標,開展關(guan) 鍵技術創新、生態循環模式創建、典型示範引領等工作。

  一是支撐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加強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共性關(guan) 鍵技術研發與(yu) 集成應用,解決(jue) 製約我國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推動優(you) 良品種和適用技術向鄉(xiang) 村下沉,提高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品品質和經濟效益。

  二是重點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生產(chan) 、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養(yang) 護修複。加強節水節肥節藥、綠色防控、農(nong) 業(ye) 廢棄物處理等領域技術研究,開展黑土地保護與(yu) 利用、鹽堿地改造等科技創新,提高地力和產(chan) 能,改善農(nong) 村生態環境,促進農(nong) 業(ye) 綠色可持續發展。

  三是推廣價(jia) 值高效益好的農(nong) 產(chan) 品。加強經濟效益好的作物和畜禽品種選育,高產(chan) 高效栽培、高效養(yang) 殖等關(guan) 鍵科學問題的研究,解決(jue) 技術瓶頸問題。

  四是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和附加值。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處理、分級與(yu) 收儲(chu) 運技術創新,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與(yu) 食品製造科技支撐,完善升級相應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

  進一步完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

  目前,我國已形成相對完備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農(nong) 業(ye) 科技整體(ti) 水平已從(cong) 世界第二方陣跨入第一方陣,但仍然存在各自為(wei) 戰、低水平重複、轉化率有待提高等問題。在新形勢下,應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充分調動各方麵的力量,開展有組織科研,逐步建立起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zheng) 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進一步提高科技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的引領能力。

  一是提倡跨界融合,發揮尖端科研力量前沿引領作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以精準基因編輯技術為(wei) 代表的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信息技術給農(nong) 業(ye) 科技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在這種形勢下,需要跨界融合,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大院大所的基礎前沿研究優(you) 勢,為(wei) 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提供支撐和引領。同時,在國家對基礎前沿研究的部署中,也應充分考慮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的實際需求,謀劃布局相關(guan) 研究。

  二是完善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發揮農(nong) 業(ye) 科研機構、平台的作用,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專(zhuan) 項等科技計劃,組織研發團隊,充分發揮農(nong) 業(ye) 科研機構、大專(zhuan) 院校、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研究平台的力量,統籌推進基礎研究、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應用示範,加快動植物資源挖掘利用和培育、綠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大馬力和丘陵山區智能農(nong) 機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要創新科研項目管理機製,在項目選題上立足產(chan) 業(ye) 實際征集需求,在組織實施上針對項目特點優(you) 化管理,在評價(jia) 驗收上注重用戶反饋和實際效果。要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生態,在嚴(yan) 守廉潔底線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健全有力的約束辦法,充分調動農(nong) 業(ye) 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三是繼續加強產(chan) 學研合作,發揮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通過科技投入、政策扶持等手段,引導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企業(ye) 更多投入產(chan) 品研發,與(yu) 高校院所共同建立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等協同創新載體(ti) ,提高企業(ye) 創新能力。結合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創新型縣市建設等工作,加快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應用。推進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促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引導社會(hui) 資本、新興(xing) 企業(ye) 參與(yu) 推進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和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