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如果祖先是魚類,人類為何沒有鰓

發布時間:2024-02-21 14:26:00來源: 科技日報

  【科普園地】

  科技日報北京2月20日電(記者張佳欣)大約3.75億(yi) 年前,長相滑稽的提塔利克魚利用一種新穎的適應環境的方式冒險上了岸:有裂片的鰭推動它在陸地上“行走”,喉嚨裏的氣囊讓它能在空氣中“呼吸”。提塔利克魚實際上有鰓,而且被認為(wei) 是已知最早的四足動物的共同祖先。在數億(yi) 年的時間裏,四足動物衍生出無數物種,包括智人。那麽(me) ,如果人類是從(cong) 魚進化而來的,為(wei) 什麽(me) 沒有鰓呢?據美國趣味科學網18日報道,人類之所以用肺而不用鰓呼吸,與(yu) 進化過程中的自然選擇有關(guan) 。

  其中一個(ge) 解釋是,鰓需要保持潮濕才能有效工作,因此,它僅(jin) 適用於(yu) 水生動物。鰓有很大的表麵積和數以千計的微小血管,使氧氣很容易進入血液。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克裏斯·奧爾根表示,當水從(cong) 鰓上通過時,氧氣會(hui) 吸收進來,二氧化碳則會(hui) 擴散出去。如果陸地動物有鰓,這些鰓會(hui) 很快幹涸,這不是高效的呼吸方式。

  另一個(ge) 解釋是因為(wei) 肺對於(yu) 陸地生活具有顯著優(you) 勢。當魚類祖先仍在水生環境中生活時,它們(men) 除了鰓之外,已經擁有了肺。因為(wei) 隻有有肺的魚才能上岸到達陸地,並在陸地上存活下來。現有證據表明,早期肺先是進化成蜥蜴那樣的簡單肺,然後進化成哺乳動物特有的細分肺。值得注意的是,哺乳動物進化出了橫膈膜,這可能要追溯到3億(yi) 年前。

  相反,無用的結構往往會(hui) 消失。隨著時間的推移,鰓逐漸退化,到大約3.15億(yi) 年前的石炭紀,鰓最終在陸地生活的動物體(ti) 內(nei) 完全消失。大約在那時,第一批爬行動物以及第一批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祖先開始進化。

  原始魚類竟然有肺,這點令人驚訝。雖然鰓擅長從(cong) 水中提取氧氣,但它們(men) 提供的氧氣量較少,不適合體(ti) 型較大需要更多氧氣的動物。此外,季節變化也會(hui) 影響水中的氧氣量。因此,魚類氣囊(原始的肺)允許其吸入水麵上方的空氣,以補充氧氣攝入量。

  其實,人類並沒有進化到完全失去早期的鰓。人類胚胎有一個(ge) 生理特征:類似鰓的被稱為(wei) 咽弓的微小褶皺。雖然它們(men) 不是真正的鰓,但絕對是早期鰓的“遺跡”。在整個(ge) 胚胎發育過程中,咽弓成為(wei) 下巴、喉嚨和耳朵的一部分。沒有咽弓,動物的頭部就不能形成。水生的、用鰓呼吸的物種在胚胎發育中同樣存在這種結構。不同的是,這種結構是否在不同動物中進化成了真正的鰓。(張佳欣)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