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方水土的故事娓娓道來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將一方水土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浙江,感受鄉(xiang) 村博物館賦能美好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俞海萍
提起博物館,不少人第一反應是“高大上”、在城市裏。的確,對農(nong) 村而言,過去博物館更像是個(ge) “稀罕物”。但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深入推進,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博物館在鄉(xiang) 村正快速崛起。
浙江是文物大省,文化遺產(chan) 豐(feng) 富。在基本完成“縣縣都有博物館”的建設目標後,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計劃提上日程。2021年9月,作為(wei) 全國三個(ge) 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試點省份之一,浙江啟動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項目,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建設1000家鄉(xiang) 村博物館。
如今之江大地上,一個(ge) 個(ge) 鄉(xiang) 村博物館成為(wei) 廣袤鄉(xiang) 野上多姿多彩的人文風景。截至2023年9月底,浙江已建成鄉(xiang) 村博物館692家,涵蓋紅色根脈、名人故居、非遺技藝、鄉(xiang) 村記憶、民俗風情、村史鄉(xiang) 賢、科普教育、書(shu) 畫藝術、民間收藏、工業(ye) 遺產(chan) 、特色產(chan) 業(ye) 、文化遺跡等12個(ge) 類別。
在浙江省文物局局長朱海閔看來,鄉(xiang) 村博物館守護住了鄉(xiang) 村文化根脈,活化了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興(xing) 旺了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厚植了精神共富沃土,是社會(hui) 文明進步在農(nong) 村文化生活中的反映。
“一村一館一品”承載鄉(xiang) 愁記憶
鄉(xiang) 村博物館攜著鄉(xiang) 愁記憶與(yu) 文化基因,通過老物件與(yu) 老照片等展品,將一方水土的故事娓娓道來。
那麽(me) ,何為(wei) 鄉(xiang) 村博物館?標準該如何界定?過去業(ye) 界對鄉(xiang) 村博物館並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yi) 和界定標準。浙江省文物局和浙江省博物館學會(hui) 反複研究修改了十多次,於(yu) 2022年4月出台了《浙江省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首次提出“鄉(xiang) 村博物館”定義(yi) :鄉(xiang) 村博物館是位於(yu) 鄉(xiang) 村範圍內(nei)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以重點展示、傳(chuan) 播、收藏和傳(chuan) 承地域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鄉(xiang) 村生產(chan) 生活、非遺保護、產(chan) 業(ye) 發展見證物,向公眾(zhong) 開放,具有博物館功能的文化場館。其中明確規定鄉(xiang) 村博物館的展覽麵積應不少於(yu) 100平方米,藏品數量應不少於(yu) 50件/組。
這份《指南》為(wei) 鄉(xiang) 村博物館劃出了一道底線——具備博物館功能的文化窗口。同時,“體(ti) 現鮮明的在地性,突出‘一村一館一品’的地方特色”被寫(xie) 進《指南》之中。
“開窯大吉!”浙江金華武義(yi) 縣履坦鎮壇頭村的一座柴窯前,窯工師傅們(men) 砸開泥封窯門,將窯口內(nei) 的匣缽小心翼翼地搬出。曆經八天八夜燒製冷卻,1000多件瓷器悉數出窯。聚在窯口旁的上百名匠人、村民和遊客,不禁為(wei) 這“出窯萬(wan) 彩”的時刻歡呼起來。
壇頭古村擁有近700年曆史,是古婺窯遺跡所在地之一。“我學習(xi) 製作婺瓷十多年,一直希望有個(ge) 空間來展示自己的藏品和作品,終於(yu) 在47歲那年,在壇頭村租下三棟古宅,按照標準開辦了展示館。”婺瓷匠人陳金生說。在浙江省公布的首批56家鄉(xiang) 村博物館名單上,武義(yi) 縣婺瓷展示館榜上有名。
走進這座青磚青瓦的展示館,隻見上千件各式各樣的婺瓷藏品高低錯落、擺放有致,在柔和的燈光下,有的瓷器粗獷古樸,有的瓷釉溫潤沉靜。沿著精心設置的導覽路線一路走去,婺瓷的前世今生在眼前鋪陳開來。參觀者們(men) 聆聽講座,親(qin) 手拉坯,體(ti) 驗古法燒窯。
聚沙成塔,鄉(xiang) 愁記憶留了下來。暖陽下,浙江紹興(xing) 柯橋區福全街道徐山村的福全農(nong) 耕博物館內(nei) ,不少村民來到這裏參觀。據該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王秋良介紹,博物館由老舊糧倉(cang) 改建而成,房式倉(cang) 和土圓倉(cang) 的建築結構所呈現的曆史風貌,讓展館平添曆史的厚重感。“很多村民和遊客反映,隻要一走進這個(ge) 農(nong) 耕博物館,就像被拉回牧笛聲聲、稻浪滾滾的田園生活。”王秋良說。
“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起來,把散落在田間地頭、農(nong) 戶鄉(xiang) 舍的特色藏品有序收集起來,也能讓群眾(zhong) 更加意識到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性。”柯橋區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長任宏亮說,通過整理、挖掘藏品背後的文化故事,將深厚的鄉(xiang) 土情懷和富有獨特魅力的鄉(xiang) 村文化留存下來。鄉(xiang) 村博物館已成為(wei) 提升群眾(zhong) 的生活品質、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更多文化動能的重要載體(ti) 。
緊扣“鄉(xiang) 土味”活態傳(chuan) 承鄉(xiang) 村文化
摸螺螄、煮蠶豆、看社戲、放牛、釣蝦……這些在外婆家的童年趣事,在魯迅筆下活靈活現。在紹興(xing) 市越城區魯迅外婆家朝北台門陳列館,“迅哥兒(er) ”味十足的外婆家記憶,讓遊客在此與(yu) 魯迅的童年“相逢”。
記者步入陳列館的那一刻,仿佛走進了“迅哥兒(er) ”的童年,《社戲》中的童年樂(le) 趣與(yu) 人情溫暖撲麵而來。“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輕撫耳畔,陣陣“豆麥蘊藻之香”悠悠飄來,仔細聆聽,牆上的小喇叭還在播放外婆的綿綿細語和水鄉(xiang) 戲台的“咿咿呀呀”。
童年時光留影、聽外婆講故事、水上看社戲、釣蝦弶鳥、探究樹洞小昆蟲、“迅哥兒(er) ”拔何首烏(wu) ……現場隨處可見的互動小環節也都設計巧妙,極富創意。
“除了實物、照片、文獻資料,博物館還借助全息紗幕投影、影音播放等技術,設置了序廳入夢、搖到外婆橋、社戲音繞梁、與(yu) 我同遊的數字化展陳場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數字展陳突破了時空和地域的局限,以交互式展示手段和開放式知識探索模式,讓觀眾(zhong) 從(cong) “活化”的展品中開啟體(ti) 驗性、啟發性滿滿的“尋夢”之旅。
這個(ge) 麵積350多平方米的展館,不僅(jin) 是遊客們(men) 尋訪魯迅童年生活足跡的打卡首選,更是一本可視可知可感的“立體(ti) 教科書(shu) ”,成為(wei) 當地中小學生的實踐教育基地、充滿“鄉(xiang) 土味”的第二課堂,越來越多中小學生在這裏深入了解鄉(xiang) 土文化、曆史故事、非遺技藝。
在杭州,位於(yu) 餘(yu) 杭區百丈鎮的傳(chuan) 梭博物館,1500平方米的展區裏陳列了各類紡梭22000多件(組),演示了紡織技藝十二道工序,並聯動展示木雕、常山木龍榨、雲(yun) 南坡芽歌書(shu) 、百丈竹編等傳(chuan) 統手工技藝。自開館以來迅速成為(wei) 熱門研學基地,平均每周末接待約300名中小學生。
在溫州,鄉(xiang) 村博物館與(yu) 年輕人實現“雙向奔赴”。在甌憶文化博物館體(ti) 驗甌窯製作,在黃湯製作技藝體(ti) 驗館感受黃湯茶文化,在澤雅傳(chuan) 統造紙專(zhuan) 題展示館親(qin) 身經曆從(cong) 紙漿生產(chan) 到抄造紙張全部過程……年輕人在鄉(xiang) 村博物館感受到文化之美、曆史之美、鄉(xiang) 村之美。
紮根於(yu) 鄉(xiang) 土的鄉(xiang) 村博物館接地氣,富有人文情懷,更好滿足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省博物館學會(hui) 特聘專(zhuan) 家吳曉力在走訪浙江各縣市的博物館後感歎,鄉(xiang) 村博物館刷新了文博概念,培育了鄉(xiang) 村看點,弘揚了人文情懷,推進了文旅融合,賦能了一方鄉(xiang) 土的美好未來。
“博物館+”新業(ye) 態反哺鄉(xiang) 村建設
清晨薄霧籠罩,古樸的水鄉(xiang) 一大早就被遊客的腳步聲喚醒。輯裏湖絲(si) 館就在湖州市南潯古鎮裏,館內(nei) 的文化底蘊和館外的水鄉(xiang) 風韻相互映襯。
從(cong) 兩(liang) 宋時期的小作坊到明清時期的名揚四海,再到近代的輝煌,記者看到,館內(nei) 陳列著各種珍貴的絲(si) 綢文物和曆史資料,向人們(men) 展示了輯裏湖絲(si) 的獨特魅力和悠久傳(chuan) 承。據輯裏湖絲(si) 館負責人姚建平介紹,遊客可以親(qin) 身體(ti) 驗製絲(si) 的過程,從(cong) 蠶繭的挑選、煮繭、剝繭到拉絲(si) 、織綢,感受這份古老技藝的獨特魅力。文化展示與(yu) 旅遊結合起來,不僅(jin) 給古鎮旅遊增添了人氣,也注入了內(nei) 涵。
一座博物館建成不易,而不斷運營發展更是不易。浙江的許多鄉(xiang) 村博物館依托展陳藏品的內(nei) 容和品質,培育文創、特產(chan) 、研學等“博物館+”新業(ye) 態。“建設鄉(xiang) 村博物館不是單純地匯聚、展示鄉(xiang) 土文化,而要以創新、整合的思維發掘鄉(xiang) 土文化,並將其融入村民生活與(yu) 鄉(xiang) 村發展之中,讓村民‘口袋’‘腦袋’一起富。”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一級巡視員、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長楊建武說。
鄉(xiang) 村博物館融入村民生活與(yu) 鄉(xiang) 村發展之中,撬動了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升級。浙江溫州甌海區澤雅鎮紙源村有一處保留較為(wei) 完整的明代手工造紙遺存,依托這一中國造紙活化石,澤雅傳(chuan) 統造紙專(zhuan) 題展示館開放。有了展示館的加持,昔日紙農(nong) 生產(chan) 活動變成沉浸式體(ti) 驗研學項目,紙源村“研學+鄉(xiang) 村旅遊”風生水起,村內(nei) 逐步落地了研學一條街、鄉(xiang) 村民宿等精品項目,迅速增長的旅遊人氣還帶動了紅薯、筍幹等村裏土特產(chan) 和文創產(chan) 品熱銷,研學產(chan) 業(ye) 為(wei) 村集體(ti) 增收超20萬(wan) 元。
浙江衢州衢江區杜澤老街上的杜澤桂花餅博物館,銷售著當地的特色美食——桂花餅。這種桂花餅很特殊,外形扁圓,內(nei) 層空心,皮薄而脆,餅麵粘滿白芝麻,其製作技藝是衢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除留住鄉(xiang) 愁,這座博物館還展現了中國傳(chuan) 統糕點背後的曆史特點、民俗故事,吸引遊客了解小小桂花餅所蘊藏的飲食文化。“我們(men) 現在每年有一兩(liang) 百萬(wan) 元左右的穩定利潤,不僅(jin) 傳(chuan) 承了浙西百年製作桂花餅的工藝,也富了口袋。”館長謝誌雄說。
鄉(xiang) 村博物館的建設為(wei) 鄉(xiang) 村旅遊注入更多文化內(nei) 涵,不斷提升著鄉(xiang) 村旅遊的文化品位和人文體(ti) 驗。湖州市南潯區的費新我藝術館,集中展示了一代左筆書(shu) 法大師費新我的藝術人生及其書(shu) 畫作品。據館長胡韻介紹,藝術館落成後,村民們(men) 不出村不出鎮就能時常欣賞全國名家作品“大展”。通過挖掘地方文化名人資源,賡續鄉(xiang) 土文脈,帶動鄉(xiang) 村文旅發展。
據了解,為(wei) 助力鄉(xiang) 村博物館旅遊,浙江省文物局上線“鄉(xiang) 村博物館地圖”小程序,涵蓋路線、展覽、活動、風物四大板塊及全平台檢索服務,串聯沿線鄉(xiang) 村博物館、旅遊景點、餐飲美食、酒店民宿。麗(li) 水市還推出“跟著博物館去旅遊”的尋寶圖手冊(ce) ,打造“有約、品味、尋味”3個(ge) 係列9條精品遊路線,將博物館資源有效轉化為(wei) 發展動能,使鄉(xiang) 村博物館成為(wei) 集鄉(xiang) 土文化展陳、文創產(chan) 品展售、非遺手工體(ti) 驗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多元文化樞紐。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2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