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寫出文學訪談的現場感

發布時間:2024-02-23 09:55:00來源: 人民日報

  賀紹俊

  文學訪談集《傾(qing) 談錄:深度對話魯獎作家》近期出版。這次,作者舒晉瑜將目光對準魯迅文學獎,按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散文雜文、報告文學等文體(ti) 分類與(yu) 獲獎作家對話,從(cong) 新聞記者的角度設立話題、挖掘信息,力圖展開有現場感的文學評論。

  訪談是新聞報道常見的一種文體(ti) ,能夠將新聞向深度挖掘,與(yu) 文學創作需要深度思考的特點不謀而合。新聞的熱度和評論的深度,蘊藏在35篇訪談的字裏行間。訪談作家徐坤時,作者不僅(jin) 探討其新作,還概括其幾十年的創作軌跡,較為(wei) 準確地抓住了作家創作的思想內(nei) 核,得到受訪對象的認同,也將訪談自然引向對文學與(yu) 時代關(guan) 係的探討。

  作品努力在訪談這一文體(ti) 上有所創新。作者早期的訪談文集,基本采取一問一答式,前麵加上“采訪手記”,一些見解也通過“采訪手記”表達出來。這樣的行文格式,或許難以充分展開受訪對象的思考,於(yu) 是新作采用了一種綜述性寫(xie) 法,把訪談實錄、背景資料和作者對受訪作家文學實踐的思考融為(wei) 一體(ti) ,形成一種訪談式的文學評論。這種寫(xie) 法讓敘述變得更為(wei) 生動,同時因為(wei) 有評論視角的支撐,訪談內(nei) 容得到較為(wei) 全麵的呈現。

  與(yu) 新聞寫(xie) 作的現場感不同,文學的現場感強調對創作現狀和發展趨勢的整體(ti) 把握。魯迅文學獎是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重要文學獎項,作者結合自己的思考,圍繞魯迅文學獎宗旨和作家文學追求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來設置話題。對話魯迅文學獎獲獎者、報告文學作家黃傳(chuan) 會(hui) 時,作者從(cong) 一名老兵的責任感與(yu) 使命感切入,用“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如何運用文學手法”“真實和想象的關(guan) 係”等理論性較強的話題,把個(ge) 性化的文學寫(xie) 作與(yu) 時代主題聯係起來,論述獲獎作品體(ti) 現的現實主義(yi) 精神。這樣的訪談,不僅(jin) 展現了獲獎作家的風采,還解析了魯迅文學獎在引導創作、鼓勵創新上發揮的作用。

  當然,文學的現場感同樣離不開生動的故事,如此才能形成有溫度、有意思的對話。這些訪談往往從(cong) 作家人生軌跡和創作軌跡中捕捉文學話題,設置一個(ge) 個(ge) 有趣的文學場域,進而形成有價(jia) 值的文學評論。作家葉廣芩訪談記中,作者把重點落在文學理想上,但行文卻從(cong) 葉廣芩可愛的網名談起,讓敘述一下子有了日常生活趣味。這種趣味不是可有可無的閑筆,從(cong) 這裏映射出作家自由率真的天性,也彰顯葉廣芩率性自然的文學理念。由此,訪談中的作家、作品融入了當代文學發展脈絡,由淺入深,給讀者帶來有意思也有信息量的閱讀體(ti) 驗。

  可以說,沒有評論家的視角,很難做好文學訪談。綜觀那些具有影響力的文學訪談,訪談者們(men) 無一不是紮進文學現場,躬耕多年,思考凝練,才最終形成有見地的對話內(nei) 容。在這方麵,本書(shu) 還有提升和深化的空間。希望作者在深度訪談這條路上堅持下去,也希望有更多寫(xie) 作者投身其中,帶著文學評論的眼光與(yu) 作家對話,展現有活力的文學現場,助力文學取得新的發展。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