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觀眾買不到“票務”卻有大把票?演出售票透明度還需增強

發布時間:2024-02-27 10:24: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王鍾的

  現在,想買(mai) 到熱門演出票很難,消費者提前錄入身份信息卡點搶演出票,還找了不少親(qin) 友幫助,結果在演出票開售幾秒時間內(nei) 就宣告失敗。與(yu) 此同時,不少自稱“票務”的人卻能以高出原價(jia) 數倍的價(jia) 格兜售演出票,甚至可以提前售票、提前選座。2月26日,《法治日報》刊發了有關(guan) “票務”倒賣門票的報道,多位律師認為(wei) ,這些所謂的“票務”屬於(yu) 新形態的“黃牛”。

  演藝市場複蘇以來,“一票難求”現象頻頻發生。尤其是一些知名歌手、演員的演出,剛剛開票就瞬間售罄。客觀來說,作為(wei) 一種稀缺性的文化產(chan) 品,現場演出如果確實供不應求,人們(men) 通常也能夠理解。但是,一些“黃牛”為(wei) 倒賣演出票攫取暴利,人為(wei) 製造票務緊張局麵、擾亂(luan) 市場秩序的做法,極大地損害普通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文旅部和公安部發布的通知要求,大型演出活動實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製度,每場演出每個(ge) 身份證件隻能購買(mai) 一張門票,購票人與(yu) 入場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隨著大型演出落實“實名製”要求,過去的“場外黃牛”得到有力打擊。但以“票務”為(wei) 名倒賣門票的現象還需要得到進一步重視。

  為(wei) 什麽(me) 普通消費者搶不到票,而“票務”卻有那麽(me) 多票?據報道,有“票務”賬號發文稱:“票務並不是黃牛,我們(men) 的票都是主辦方提供的……官網上隻會(hui) 開放30%左右的票,另外70%的票大多都賣給了票務公司。”如果以上說法屬實,則暴露“票務”倒賣亂(luan) 象的背後,演出票票源分配和銷售流程存在漏洞和缺失。

  有關(guan) 部門要求,演出舉(ju) 辦單位麵向市場公開銷售的門票數量不得低於(yu) 核準觀眾(zhong) 數量的85%。對其餘(yu) 15%的門票,應當在演出前24小時進行個(ge) 人信息綁定,做到實名綁定、實名入場。一些演出組織方將大量門票通過非公開渠道分配和銷售,導致“黃牛”“票務”手中票源充足,成了門票違規倒賣現象的“監守自盜者”。

  即便是不用於(yu) 對外銷售的內(nei) 部票、嘉賓票,主辦方也有責任控製流向,不讓內(nei) 部票被“黃牛”倒賣。事實上,主辦方完全可以在發放免費演出票時,就做好實名登記,防止內(nei) 部票被用於(yu) 不正當交易。這既是為(wei) 了保證公平合理的票務秩序,也是為(wei) 了維護演出組織者乃至演藝明星的聲譽形象,讓演出實現社會(hui) 效果與(yu) 市場效果的雙贏。

  杜絕“票務”亂(luan) 象,需要嚴(yan) 把發售渠道,增強售票環節的透明度。一個(ge) 演出場館可供銷售的門票是確定的,按照公開銷售門票數量的比例,不難算出對外銷售門票總數。即便演出票在不同平台和渠道銷售,主辦方仍然可以掌握不同渠道的放票數量,並向社會(hui) 進行公布。一些機構和平台公然銷售來源不正當的演出票,主辦方有責任進行阻止。

  對於(yu) “一票難求”的頂流演出,銷售機構不妨改善銷售模式,讓消費者感受到更大的公平感。比如,在實名驗票的基礎上,不妨采取預售抽簽的方式,隨機分配演出票購買(mai) 權。如此,既能減輕普通觀眾(zhong) 搶票花費的時間精力,也能防止一些“黃牛”通過技術手段搶票,進而“囤積居奇”。

  現場演出既有商業(ye) 屬性,也有公共文化屬性。對此,有關(guan) 方麵應深刻認識到自身承擔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合理製定盈利目標,根據市場需求安排演出場次,盡可能讓更多人能夠從(cong) 正規渠道買(mai) 到演出票。監管部門也要進一步嚴(yan) 格執法,落實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製度,切斷演出票銷售亂(luan) 象的不正當利益鏈條,對違法違規的企業(ye) 和個(ge) 人堅決(jue) 予以處置。(王鍾的)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