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彩禮”與子女優先入學掛鉤,社會最擔心的是什麽
作者:朱昌俊
近日,江西崇義(yi) 縣出台“零彩禮”“低彩禮”家庭禮遇機製,推進婚俗改革,給新人家庭提供子女入學、交通出行等正向激勵,其中,“零彩禮”“低彩禮”的標準為(wei) :男方給女方的聘禮、禮金為(wei) 零或不超過3.9萬(wan) 元(不含返還禮金和嫁妝折價(jia) )。“零彩禮”“低彩禮”夫妻的子女(含農(nong) 村戶口)持禮遇卡可在學前、義(yi) 務教育階段,在全縣範圍內(nei) 按照第一順序擇校入學,該消息引發熱議。
近幾年,對“高價(jia) 彩禮”的治理在各個(ge) 層麵都頗受重視,很多地方也出台了詳細的治理舉(ju) 措。崇義(yi) 縣從(cong) 頒證禮遇、子女入學等10個(ge) 方麵來鼓勵“零彩禮”“低彩禮”,政策誠意可謂是“拉滿”了。客觀說,與(yu) 過去曝光的一些爭(zheng) 議性做法相比,崇義(yi) 縣的政策其實並不算太極端。但其仍是以一種爭(zheng) 議性的方式受到社會(hui) 的關(guan) 注。
比如,對此的一種普遍性質疑是,彩禮不超過3.9萬(wan) 元,要如何核實?享受婚禮宴席優(you) 惠可以理解,但子女優(you) 先入學是否影響到教育公平?當地相關(guan) 工作人員表示,選定3.9萬(wan) 元這個(ge) 標準是因為(wei) 當地彩禮數額習(xi) 慣性帶“9”字,諧音吉利,再加上崇義(yi) 本地的彩禮不算高,所以定了這個(ge) 數額;當地是根據學生居住地所處學區入學,他們(men) 前期做過調查,也和教科體(ti) 局溝通過,不會(hui) 和現有的入學政策衝(chong) 突,不會(hui) 影響學生入學公平性。
該回應似乎也算是言之有據。但拋開政策的程序性爭(zheng) 議,類似的“高價(jia) 彩禮”治理措施公布後,一種更普遍的社會(hui) 疑慮其實是,它們(men) 真的有效嗎?像網友留言——“非常理解這種心情,但彩禮是民俗,即便納入法律法規,也很難落到實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說,相比政策程序上的公正性,當前社會(hui) 上一些針對“高價(jia) 彩禮”的治理舉(ju) 措,所麵臨(lin) 的更大問題其實是信任危機——社會(hui) 付出了不少的公共資源,但到頭來“高價(jia) 彩禮”可能並沒有真正被“打”下來。這才是更需要正視的治理尷尬,或者說治理複雜性。
其實,作為(wei) 一種民俗現象,“高價(jia) 彩禮”的形成有著複雜的社會(hui) 、曆史背景,要想僅(jin) 憑幾項政策就徹底根治,本身就有點異想天開。更何況,彩禮的“高”與(yu) “低”,在不同地方,不同時期,完全會(hui) 有不同的答案。因此,政府出麵幹預引導,注定需要多一些耐心和“長久之計”,指望出台一個(ge) 政策就立竿見影,注定不切實際。並且,一旦被急於(yu) 求成的治理導向所綁架,結果很可能出台一些用力過猛、突破程序,或違背合理“公私”邊界的爭(zheng) 議性政策,由此導致治理行為(wei) 本身陷入公信力危機,甚至引發新的問題。
以崇義(yi) 縣的舉(ju) 措看,鼓勵“低彩禮”的各種政策激勵是非常全麵的,但正因為(wei) 激勵大,結果是否隻會(hui) 催生更多“作弊”的行為(wei) 來換取禮遇資源,而非真正降低彩禮?也就是說,在實施中如何評估治理的真實效果,這本身就是一個(ge) 不小的挑戰。若連這個(ge) 問題都沒法解決(jue) ,政策自然也就難言有真正的社會(hui) 支持——千萬(wan) 別低估了社會(hui) 認同對於(yu) 政策實施效果的重要性,尤其是涉及民俗方麵的政策。
指出這一點,不是要雞蛋裏挑骨頭,給治理高價(jia) 彩禮的行為(wei) 潑冷水,而是需要進一步形成共識:無論是彩禮標準的確定,還是相關(guan) 激勵政策的製定,若能事先征求社會(hui) 意見,確保有足夠的民意基礎,才能真正增強民眾(zhong) 對政策的響應程度。此外,這些年不少地方都出台了政策,一些還被列為(wei) 典型,這種情況下相比各地繼續自行摸索,是否可以對那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效仿?這或比追求“標新立異”,更利於(yu) 降低政策試錯成本。
去年12月,多部門聯合舉(ju) 行的“推進移風易俗 治理高額彩禮”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2020年以來,民政部先後分兩(liang) 批確定了32個(ge) 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相關(guan) 試點地區已形成較好的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那麽(me) ,這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是什麽(me) ?為(wei) 何又未能被崇義(yi) 這樣的地方效仿跟進?這方麵完全可以向社會(hui) 有更多的披露。否則,受關(guan) 注的大多是各種爭(zheng) 議性政策,真正值得推廣的有效做法卻被“埋沒”,這隻會(hui) 讓更多地方在移風易俗上走“彎路”。(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