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布時間:2024-02-29 09:57: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胡擁軍(jun) (國家信息中心未來產(chan) 業(ye) 和平台經濟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求“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chan) 業(ye) 新賽道”。前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是重塑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必答題,是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培育產(chan) 業(ye) 體(ti) 係新支柱的搶答題,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中之重。

  認識新質生產(chan) 力本質特征

  觀瞻曆史,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未來產(chan) 業(ye) 。從(cong) 未來產(chan) 業(ye) 看新質生產(chan) 力,新質生產(chan) 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浪潮下從(cong) 工業(ye) 化轉型向數字化轉型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

  新質生產(chan) 力具有“高質量發展”特征。隨著未來產(chan) 業(ye) 的群體(ti) 性湧現,新質生產(chan) 力意味著社會(hui) 生產(chan) 函數發生質的躍遷變化、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大幅提升,更多凸顯技術、知識、數據等新型生產(chan) 要素的密集投入,經濟增長模式從(cong) 更多依靠增加要素數量的外延式增長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nei) 涵型增長。

  新質生產(chan) 力具有“大科創驅動”特征。區別於(yu) 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麵臨(lin) 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的未來產(chan) 業(ye) 不斷發展,意味著新質生產(chan) 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yu)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曆史性交匯中逐步孕育形成。科技創新從(cong) 更多依靠應用研究與(yu) 集成創新轉向更多依靠基礎研究與(yu) 原始創新,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構築強大基石。

  新質生產(chan) 力具有“新產(chan) 業(ye) 載體(ti) ”特征。技術密集度更高、發展潛力更大的未來產(chan) 業(ye) 是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集中體(ti) 現,這意味著新質生產(chan) 力從(cong) 更多依靠原有支柱產(chan) 業(ye) 的持續擴張轉向更多依靠新興(xing) 支柱產(chan) 業(ye) 的培育壯大,通過一體(ti) 推進“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以新產(chan) 品、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為(wei) 代表的供給體(ti) 係明顯優(you) 化。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構成新質生產(chan) 力最鮮明的產(chan) 業(ye) 載體(ti) 。

  新質生產(chan) 力具有“強比較優(you) 勢”特征。區別於(yu) 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依托的人口資源稟賦優(you) 勢,未來產(chan) 業(ye) 高度依賴於(yu) 數據資源投入。我國擁有的數據資源快速增長,未來有可能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數據圈,這意味著新質生產(chan) 力對應的生產(chan) 要素規模與(yu) 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其中數據成為(wei) 最具時代特征的生產(chan) 要素,數據快速融入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加速線上線下、生產(chan) 生活、國內(nei) 國際全麵貫通。數據比較優(you) 勢的賦能效應將推動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發生根本性改變。

  前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意義(yi) 重大

  作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最活躍的先導力量,未來產(chan) 業(ye) 處於(yu) 產(chan) 業(ye) 萌芽階段,但能對經濟社會(hui) 起到全局性引領性變革作用。從(cong) 未來產(chan) 業(ye) 洞察新質生產(chan) 力,新質生產(chan) 力既具有先發效應,即先行國家與(yu) 地區一旦在技術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轉化上取得突破,就能夠迅速構築包括知識產(chan) 權、產(chan) 品標準等在內(nei) 的先發壁壘;也具有融合賦能效應,未來材料、未來網絡等能夠廣泛滲透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各個(ge) 環節,引領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還具有路徑顛覆效應,能夠不斷突破人類認知極限和物理極限、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深刻改變經濟活動運行方式與(yu) 企業(ye) 組織經營模式等。

  搶占國際競爭(zheng) 製高點的迫切需要。未來產(chan) 業(ye) 正成為(wei) 當前及今後較長時期全球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最激烈的戰略必爭(zheng) 之地。從(cong) 全球形勢看,美國、歐洲等紛紛出台戰略規劃,前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從(cong) 曆史鏡鑒看,在光刻機、工業(ye) 軟件、操作係統等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未來產(chan) 業(ye) 領域,我國起步並不晚,但由於(yu) 技術、市場、政策等因素製約,這些當時的未來產(chan) 業(ye) 沒有得到有效培育壯大,一定程度上導致出現當前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結合全球形勢與(yu) 曆史鏡鑒,前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刻不容緩,是增強自主發展能力、鍛造非對稱技術優(you) 勢不容錯過的戰略機遇。

  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戰略選擇。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麵臨(lin) 一些困難挑戰,前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既有利於(yu) 培育發展一批產(chan) 業(ye) 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新支柱產(chan) 業(ye) ,為(wei)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供更為(wei) 堅實的戰略支撐,也有利於(yu) 增強經濟發展韌性,不斷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發揮體(ti) 製機製和市場優(you) 勢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推進,圍繞未來產(chan) 業(ye) 的全球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對於(yu) 我國而言,前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要在體(ti) 製機製、市場產(chan) 業(ye) 等方麵發揮自身優(you) 勢、探索特色模式。

  一方麵,發揮有為(wei) 政府作用,突出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從(cong) 技術支撐看,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在於(yu) 集中力量建設大科學裝置,組建適應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的新型研發機構,組織重大科研計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關(guan) 體(ti) 係化能力,在若幹重要領域形成競爭(zheng) 優(you) 勢、贏得戰略主動。從(cong) 產(chan) 業(ye) 支撐看,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在於(yu) 通過國家發展規劃、專(zhuan) 項規劃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改革等,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超前部署一批事關(guan) 國家長遠發展的未來產(chan) 業(ye) ,全國一盤棋引導地方政府、各類企業(ye) 加大對未來產(chan) 業(ye) 的支持。

  另一方麵,發揮有效市場作用,突出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在於(yu) 完成從(cong) 科技成果到產(chan) 業(ye) 轉化的躍升。從(cong) 市場規模看,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為(wei) 未來產(chan) 業(ye) 孵化提供了技術熟化、產(chan) 品中試、早期市場等全鏈條支撐,而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差異化的細分市場也有利於(yu) 催生更多未來產(chan) 業(ye) 技術路線與(yu) 發展模式。從(cong) 產(chan) 業(ye) 配套看,我國具有全球最完備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能夠快速整合優(you) 化不同生產(chan) 工藝組合、不同生產(chan) 環節資源,未來產(chan) 業(ye) 的技術路線一旦成熟,就能快速實現低成本、大規模產(chan) 業(ye) 化,把前沿技術轉變成新質生產(chan) 力。當前,長三角等地形成了許多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業(ye) 集群,這些產(chan) 業(ye) 集群為(wei) 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了良好的產(chan) 業(ye) 配套條件。

  聚焦關(guan) 鍵環節紮實推進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全麵深化改革,形成與(yu) 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讓各類先進優(you) 質生產(chan) 要素向其順暢流動。未來產(chan) 業(ye) 處於(yu) 產(chan) 業(ye) 生命周期的萌芽階段,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更依賴科技創新、更需要前瞻布局、更渴望耐心資本。

  一是夯實技術策源基礎。未來產(chan) 業(ye) 的技術策源要立足於(yu)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科學家、企業(ye) 家兩(liang) 個(ge) 主體(ti) 積極性,探索“科學家+企業(ye) 家”的科技協同創新機製,推進“企業(ye) 家出題、科學家答題”“科學家給技術、企業(ye) 家用技術”的聯動模式,既要沿著“基礎理論創新—工程技術創新—產(chan) 品開發設計—商品產(chan) 業(ye) 轉化”的路徑,從(cong) 理論突破開始,相繼把基礎理論變成工程圖紙、實驗室樣品、小試中試產(chan) 品再到大規模產(chan) 業(ye) 化的商品,又要沿著“巨大潛在市場需求—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產(chan) 品開發設計—商品產(chan) 業(ye) 轉化”的路徑,讓市場需求倒逼技術攻關(guan) 進而催生未來產(chan) 業(ye) 。

  二是梯次布局產(chan) 業(ye) 發展。從(cong) 近期看,上海、廣東(dong) 等多地率先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新賽道,已出現液態太陽能燃料、神經形態芯片等一批突破性創新產(chan) 品。這些產(chan) 品麵臨(lin) 從(cong) 小試中試到大規模市場化的關(guan) 鍵跳躍,是近期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的重點賽道。從(cong) 中期看,我國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等領域已出現引領性工程技術,這是中期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的重點領域,需要把不斷迭代成熟的工程技術與(yu) 潛在的應用需求結合起來,開發出更多供需適配的創新產(chan) 品。從(cong) 遠期看,從(cong) 0到1的基礎研究不足是製約我國長周期增長與(yu) 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因素,當前在核聚變、類腦智能、泛基因組等領域出現一批前沿性基礎研究成果,這些領域是遠期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的戰略方向。

  三是推動耐心資本投入。針對未來產(chan) 業(ye) 孵化培育長周期、高風險、戰略性特征,未來產(chan) 業(ye) 比其他產(chan) 業(ye) 更需要有耐心的資金支持。一方麵,要強化政府資金耐心投,引導各類政府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來產(chan) 業(ye) ,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發資金、政府產(chan) 業(ye) 引導資金與(yu) 市場化投資基金的聯動機製。另一方麵,要引導社會(hui) 資金放心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適應未來產(chan) 業(ye) 特征的金融產(chan) 品與(yu) 服務,引導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加大對未來產(chan) 業(ye) 的投入。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