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龍年非遺大集”:為公眾提供體驗非遺的新時代場景

發布時間:2024-03-04 10:07: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糖畫、麵人兒(er) 、葫蘆烙畫,有溫度的手工藝品喚醒美好記憶;中幡、落子、黃漕飛叉,琳琅滿目的曲藝、遊藝演出營造熱鬧氛圍;扒雞、油茶、瀘州老窖,美食美酒香氣撲鼻……春節期間,來自21個(ge) 省區市的200餘(yu) 個(ge) 非遺項目、近千名非遺傳(chuan) 承人及表演人員相聚河北廊坊,共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協會(hui) 等主辦的“龍年非遺大集”之約。

  趕集、逛廟會(hui) 是中國人沿襲已久的迎接農(nong) 曆新年的獨特慶賀方式。本屆“龍年非遺大集”的舉(ju) 辦地位於(yu)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國安第一城。在這處古香古色的建築群中,參考《上元燈彩圖》等古畫中所描摹的街市景致,設計搭建的傳(chuan) 統坊巷街景深度還原了充滿煙火氣息的年集場景。去邊界化的舞台設計,則讓觀演和遊園有機結合。

  漫步大集,醒獅、京東(dong) 大鼓、高蹺、相聲、呼麥等非遺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北方剪紙藝人手中紅紙翻飛,在粗獷豪放的線條中,流淌著黃土地的熱情與(yu) 淳樸;苗繡、羌繡傳(chuan) 承人指尖針線上的絲(si) 絲(si) 縷縷,則盡顯南方的細膩與(yu) 雅致。各具特色的地方鼓樂(le) 此起彼伏,“闔家團圓”“新年製新衣”和“春節廟會(hui) ”等係列活動讓除舊布新、祈福辟邪、歡慶娛樂(le) 和節令飲食等記憶中的民俗重現。“第一次這麽(me) 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到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燦爛與(yu) 廣博,感覺走進了非遺‘百花園’。”遊客小琳說。

  “龍年非遺大集”分為(wei) “甲辰龍集”“把式江湖”“食神街”和“千物集”4個(ge) 板塊,匯聚精選自各地的非遺項目,實現非遺門類全覆蓋。“我們(men) 依托鮮活、全麵的非遺沉浸式空間,激發年味和非遺的共鳴,力求呈現更好的展示效果,讓百姓在其中真正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同時也找到過年的樂(le) 趣,而且是傳(chuan) 統過年的樂(le) 趣。”中國非遺保護協會(hui) 會(hui) 長王曉峰說。

  “龍年非遺大集”不僅(jin) 為(wei) 遊客烹飪了文化盛宴,對傳(chuan) 承人而言也是一次交流提升的機會(hui) 。近千名非遺傳(chuan) 承人及表演人員,既有精神矍鑠的老者,也有朝氣蓬勃的少年,既有經驗豐(feng) 富的國家級傳(chuan) 承人,也有初出茅廬的新人。特別是葛漁城重閣會(hui) 、左各莊杆會(hui) 、滄州落子、中幡等表演隊伍中大多夫妻同台、全家上陣,與(yu) 以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為(wei) 龍頭,地市級、縣級傳(chuan) 承人為(wei) 骨幹,一般傳(chuan) 承人為(wei) 基礎,梯次合理的非遺傳(chuan) 承人群隊伍建設理念相契合。

  從(cong) 彩排到展演,年輕人快速成長著。安頭屯中幡傳(chuan) 承人劉懷伶說:“隊裏最小的孩子是初中生,能和來自全國的傳(chuan) 承人交流,在這麽(me) 多遊客麵前展示,孩子更自信了,更能理解傳(chuan) 統文化的可貴,訓練都比平常有勁頭。”

  楊柳青木版年畫傳(chuan) 承人石彥敏、佘族銀器鍛製技藝傳(chuan) 承人林陵祥、夏布繡傳(chuan) 承人吳婉菁、羌族刺繡項目傳(chuan) 承人張居悅等“全國青年非遺傳(chuan) 承人扶持計劃”的新秀展示出非遺傳(chuan) 承的青春力量。“通過大集,我們(men) 不僅(jin) 加深了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認識理解,也想把這種熱愛分享、傳(chuan) 遞給更多遊客。”石彥敏說。

  連續3年,春節非遺大集品牌活動陪伴線上網友過年,為(wei) 各地遊子搭建了一座情歸鄉(xiang) 裏的“雲(yun) 橋”。2024年,“龍年非遺大集”辦到線下,部分演出登上了《新春非遺之夜》等電視節目。借助線上的號召力、傳(chuan) 播性,融合線下的體(ti) 驗感和參與(yu) 性,讓觀眾(zhong) 在可聽、可嚐、可賞的非遺市集中,近距離感受非遺精神內(nei) 涵,一個(ge) 個(ge) 非遺項目鮮活起來,春節非遺大集品牌也隨之深入人心。

  “龍年非遺大集”別具一格的質感,來自對文化內(nei) 涵的深度挖掘。適逢甲辰龍年,大集集合了舞龍、剪紙龍、龍燈、翻花(翻紙龍玩具)等蘊含龍元素的非遺項目,還有曾經登上北京奧運會(hui) 、上海世博會(hui) 的銅梁龍和由“山花獎”得主林如奎製作的樂(le) 清首飾龍,從(cong) 不同角度詮釋出“中國龍”剛健威武、勇猛無畏、福澤四海等文化形象。

  跨界融合則為(wei) 大集帶來更多打開方式。大集創新性地以“非遺+科技”“非遺+文創”營造互動消費場景,采用裸眼3D、XR等新技術手段活化呈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讓遊客耳目一新。“千物集”區域內(nei) 的傳(chuan) 統口金包、結繩技藝、科爾沁蒙古族服飾刺繡、內(nei) 蒙古氈繡刺繡、北京禮物等非遺文創產(chan) 品,則將傳(chuan) 統非遺技藝與(yu) 現代創新設計理念融合,推動非遺走進當下年輕人的生活。

  節日是民族共通的情感紐帶,非遺承載著中國人的文化鄉(xiang) 愁。“接下來,我們(men) 將繼續以活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活態傳(chuan) 承、社會(hui) 傳(chuan) 播和全民共享,使非遺在春節這樣的傳(chuan) 統節日中大放異彩,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一個(ge) 接觸非遺、了解非遺、體(ti) 驗非遺以及消費非遺產(chan) 品的新時代場景。”王曉峰說。(本報記者 王添藝)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