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讓“漁歌”更悠揚
很多人是通過美食認識安徽的——徽州臭鱖魚、淮南淮王魚、蕪湖蝦籽麵、宣城琴魚茶、亳州曹操魚頭……成為(wei) 人們(men) 了解安徽曆史文化、人文風情的重要窗口。安徽分屬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係,水域資源豐(feng) 富,漁業(ye) 發展曆史悠久,素有江淮“魚米之鄉(xiang) ”美譽,長期的漁獵活動造就了大量獨具特色的漁文化。今年初,安徽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聯合出台《關(guan) 於(yu) 加強漁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和弘揚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健全漁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推動漁文化和旅遊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多元保護 激發傳(chuan) 承活力
始建於(yu) 唐代的歙縣漁梁壩被列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山嬉魚燈、三河河蚌舞、無為(wei) 魚燈等漁文化民俗經久不衰……時至今日,千年文脈在江淮大地仍賡續綿延,得益於(yu) 安徽對漁文化相關(guan) 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持續保護、傳(chuan) 承和弘揚。
近年來,安徽加快推動全省範圍內(nei) 漁文化調查研究與(yu) 保護,積極開展漁文化資源調查摸底工作,強化各省級部門聯動協作,合力深入挖掘漁文化遺產(chan) 內(nei) 涵,培養(yang) 漁文化非遺傳(chuan) 承人,不斷豐(feng) 富展示載體(ti) ,構建漁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2021年,安徽省以長江沿線區域為(wei) 重點,加大挖掘和研究闡發力度,全麵普查長江安徽段漁文化資源,確認資源信息540條,涵蓋與(yu) 漁文化相關(guan) 的物種、漁史、漁具、漁俗、詩歌、漁畫等十多個(ge) 類別,形成《安徽省漁文化項目清單》,為(wei) 長江保存了優(you) 秀文化根脈。
位於(yu) 黃山市休寧縣板橋鄉(xiang) 的梓塢村擁有明末古魚塘、狀元魚王等魚文化資源,是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休寧泉水魚的核心區。近年來,該鄉(xiang) 圍繞魚旅融合發展的目標,深入挖掘泉水魚曆史文化,建設板橋鄉(xiang) 泉水魚博物館,全麵展示山泉流水養(yang) 魚係統的悠久曆史、養(yang) 殖方式、生態空間布局及民俗風情,不僅(jin) 提高了泉水魚的知名度美譽度,還推動泉水魚產(chan) 業(ye) 和旅遊業(ye) 融合發展,成為(wei) 安徽活化利用漁文化的生動案例。
通過實施漁文化保護利用工程,安徽摸清漁文化資源家底,成功為(wei) 各地漁文化傳(chuan) 承發展打造重要載體(ti) ,建成龍蝦、龜類、泉水魚、淮王魚等博物館(展覽館)4座,涉漁民俗場館20多個(ge) ,以有限的陣地資源推動漁文化廣泛體(ti) 驗、有效傳(chuan) 承,並成為(wei) 當地極具吸引力的鄉(xiang) 村旅遊資源。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guan) 負責人說,安徽將進一步梳理漁文化資源,繼續加大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力度,在有效保護中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曆史價(jia) 值、人文價(jia) 值,推動漁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文旅融合 拓寬展示載體(ti)
進入新時代,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漁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實現千年文脈綿延賡續、奔湧不息的關(guan) 鍵。安徽不斷豐(feng) 富漁文化展示載體(ti) ,強化傳(chuan) 播功能,拓展體(ti) 驗方式,推動漁文化與(yu) 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dong) 流至此回。”位於(yu) 長江之畔的“江城”蕪湖,自古漁業(ye) 生產(chan) 發達,漁文化早已播撒在城市各個(ge) 角落、根植於(yu) 人們(men) 的基因裏。當前,以中國淡水魚文化為(wei) 特色的中國(蕪湖)長江漁文化博物館正在建設,不久將建成開放。
據介紹,該項目集科普教育、文物收藏、文化研究、休閑體(ti) 驗等功能於(yu) 一體(ti) ,包括漁文化博物館、遊客中心、遊客碼頭等11個(ge) 單體(ti) ,常設“中國漁業(ye) 史與(yu) 漁文化曆史陳列”“長江流域漁民與(yu) 漁村文化陳列”“長江流域傳(chuan) 統漁船、漁具與(yu) 漁法展”“長江水生生物與(yu) 漁業(ye) 資源展”“長江十年禁漁與(yu) 生態文明展”等五大展區,還有“稻魚鴨複合體(ti) 驗區”“生態體(ti) 驗區”等互動體(ti) 驗區。
“項目建成後將達到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指標,不僅(jin) 將成為(wei) 蕪湖對外宣傳(chuan) 展示長江漁文化的重要窗口,更將成為(wei) 全市文旅發展的一張新名片,具有重要的文化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生態價(jia) 值和經濟價(jia) 值。”該項目相關(guan) 負責人說。
“秋浦河畔古漁村,千載風情傳(chuan) 到今。”詩仙李白寄情山水,曾5次遊曆秋浦,留下詩作45篇。依托厚重的漁文化和詩文化底蘊,秋浦漁村深耕文旅融合,已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文化度假基地。“在這裏,遊客不僅(jin) 可以欣賞古老的漁具、古樸的‘漁樓’、純真的漁俗,還能品味漁家美食、風土人情,做一回真正的漁人。漁村每年吸引大量遊客慕名而來。”秋浦漁村相關(guan) 負責人說。
安徽依托博物館、農(nong) 展館、景區村落等載體(ti) ,讓更多人能夠通過沉浸式體(ti) 驗主動接觸了解、積極參與(yu) 到漁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中來。“接下來,我們(men) 還將進行多渠道探索,對漁業(ye) 生產(chan) 場所進行生態化、景觀化、休閑化改造,綜合觀光旅遊、漁事體(ti) 驗、休閑垂釣、科普教育、民宿餐飲等功能,建設水下有魚、水麵有景、水岸有娛的休閑漁業(ye) 基地,推動漁文化保護利用。”安徽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漁業(ye) 漁政管理局副局長何銀說。
多彩活動 唱響新時代“漁歌”
安徽還不斷創新文化表達方式和傳(chuan) 播途徑,通過舉(ju) 辦多彩節慶主題活動,源源不斷地為(wei) 漁文化保護傳(chuan) 承注入新活力,生動闡釋漁文化蘊含的精神內(nei) 涵和時代價(jia) 值。
古韻漢服衣袂飄飄、傳(chuan) 統舞龍歡騰雀躍、民俗手藝精彩匯聚……1月16日,第六屆八裏河冬捕文化旅遊節(以下簡稱“八裏河冬捕節”)熱鬧開幕,以旅遊為(wei) 媒、以節慶會(hui) 友,盡展八裏河的自然風光、冬捕文化和漁業(ye) 資源。觀冬捕盛況、品美味魚宴、賞山水風光的多重組合,吸引眾(zhong) 多遊客慕名而至,帶旺當地冬季旅遊市場。
“八裏河冬捕節已成為(wei) 安徽重點旅遊節慶活動之一,在全省冬季旅遊中占有重要位置,初步支撐起全縣冬季旅遊的框架,推動了四季旅遊發展。”阜陽市潁上縣政府相關(guan) 負責人說。
八裏河冬捕節是安徽創新漁文化傳(chuan) 播途徑的一個(ge) 生動縮影。自2002年以來,安徽省已連續舉(ju) 辦22屆中國·合肥龍蝦節,推出了“蝦鼓柔情”“古典蝦會(hui) ”“娛樂(le) 蝦神”“異城蝦情”等係列文娛活動,2023年開幕當天客流量突破10萬(wan) 人次。此外,黃山新安江漁文化節、宿州鸕鶿捕魚民俗文化節、五河螃蟹節、巢湖漁火音樂(le) 之夜等一批節慶活動,成為(wei) 安徽漁文化旅遊的靚麗(li) 名片,讓曆史文脈不斷延續,讓安徽“漁歌”在新時代愈發悠揚。
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安徽將繼續加強對承載安徽文化價(jia) 值和地域特色的各類漁文化相關(guan) 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研究、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推動漁文化與(yu) 旅遊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搶救性挖掘和保護性利用經驗,建成一批帶動作用明顯的漁文化保護和發展示範區域,不斷提升文化特色、品牌信譽和市場競爭(zheng) 力,進一步講好安徽漁文化故事。(朱文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