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成都祠堂街:百年風華 文藝新生

發布時間:2024-03-04 10:07: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緊鄰天府廣場,與(yu) 人民公園一街之隔,在斑駁的梧桐樹影掩映下,是一條靜謐優(you) 雅的小街——祠堂街。這條位於(yu) 成都市中心的百年藝術風情老街,巔峰時期曾匯聚了全成都70%的書(shu) 店,人文薈萃、文脈悠長。

  隨著時代變遷,這條小街在歲月浪潮中逐漸沒落,被人遺忘。

  城市有機更新啟動以來,老街煥新歸來,傳(chuan) 統老建築的慢與(yu) 舊和時尚街區的新與(yu) 潮,在這條街上“碰撞”出別具一格的火花。老街、藝術、煙火氣、文脈、新潮……從(cong) 百年時光中走來的祠堂街,像是一本永遠也寫(xie) 不完的書(shu) ,一代又一代的成都人,都是這本書(shu) 的作者。而祠堂街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

  從(cong) 風光到沒落

  “小時候去新華書(shu) 店看過兒(er) 童畫冊(ce) 。”“在街上的點心鋪買(mai) 過白芙蓉酥。”“在金秋茶社喝過蓋碗茶。”“在四川電影院看過人生中第一部電影。”……在很多老成都人的記憶中,祠堂街的分量不輕。

  如今不到300米的祠堂街,不僅(jin) 見證了成都的曆史變遷,也傳(chuan) 承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

  新華書(shu) 店在祠堂街上開設的少年兒(er) 童讀物門市部,建築設計考究,是民國時期典型的中西結合建築;青磚紅瓦的金秋茶社,曾是這條街上火爆一時的文藝茶鋪,其東(dong) 側(ce) 小樓則為(wei) 《新華日報》駐成都辦事處舊址……民國時期,祠堂街各類文化場所雲(yun) 集,是成都人眼中的“文化街”。

  “春熙路熱鬧的是生意,祠堂街熱鬧的是文化”——這是老成都人的印象。四川電影院、新華書(shu) 店、金秋茶社、開明書(shu) 店……這一個(ge) 個(ge) 曾在祠堂街上大放光彩的名字,已成為(wei) 獨特的城市記憶。

  抗日戰爭(zheng) 時期,著名畫家張采芹創辦的四川美術協會(hui) 就坐落在祠堂街上。當時,徐悲鴻、張大千都在祠堂街舉(ju) 辦過畫展。附近街坊鄰居走出家門,就可以一睹大畫家的風姿。

  “小時候,我經常到新華書(shu) 店看書(shu) ,最喜歡看《三毛流浪記》。”75歲的史濟群在祠堂街住了60餘(yu) 年,他的年少回憶與(yu) 祠堂街的故事和閱讀有關(guan) 。

  “琳琅滿目讀書(shu) 香,不逛公園逛店堂。開架任君隨意取,一卷忘饑坐中央。”《錦城舊事竹枝詞》這樣描述祠堂街書(shu) 店的風采。

  “那個(ge) 年代,在祠堂街可以用刀叉吃新式川菜,還可以買(mai) 到冰淇淋。”史濟群說。當年,祠堂街引領文化潮流,走在時代前沿,是老成都人的向往之地。

  然而,時光奔湧向前,祠堂街卻逐漸沒落。房子老舊破敗,街道雜亂(luan) ,昔日的風光不再,一度淪為(wei) 市中心的一條“破”街。再提起祠堂街時,很多成都人都搖頭。

  “一棟小樓擠了幾十戶人家,一家幾代人住在約30平方米的房子裏,沒有獨立衛生間,下雨天上廁所都需要打傘(san) ,洗澡要提水到公共浴室,很憋屈。”史濟群回憶。經曆過風雨,見證過繁華,走過百年曆史的祠堂街,來到一個(ge) 落寞的路口。

  “舊祠”變“新堂”

  祠堂街一直在等待一個(ge) 涅槃重生的時機。

  轉折發生在2019年。成都市大力推進城市老舊街區有機更新,這條百年老街終於(yu) 迎來了一場華麗(li) 變身。成都市青羊區少城街道祠堂街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陳必琴記憶猶新,當年8月的一場動遷大會(hui) ,正式拉開了片區舊改項目的序幕。

  “祠堂街片區的多數建築修建於(yu) 20世紀初,很多已經成了危房,不僅(jin) 居住條件差,還不安全。”陳必琴告訴記者,街道、社區工作人員一家家上門摸排後發現,居民的搬遷願望非常強烈。

  開動員大會(hui) 、成立“居民自改委員會(hui) ”、召開院落壩壩會(hui) ……一係列工作緊鑼密鼓開展。2022年,老居民全部搬遷到了新房,生活居住條件大大改善。

  祠堂街的改造升級,重點在構建“十分鍾文藝生活圈”。

  充分挖掘曆史底蘊,通過“修舊如舊”等方式,最大程度保留其文藝氣質。當百年曆史老建築蝶變為(wei) 時尚“新磁場”,祠堂街也擁有了一個(ge) 新名字——祠堂街藝術社區。

  “祠堂街上有38棵茂盛的梧桐樹,承載了一代成都人的記憶,在更新過程中,我們(men) 對38棵梧桐樹進行了原地保護,讓大家找回熟悉的感覺。”祠堂街藝術社區運營方負責人、成都市星光華影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施潔予說。

  施潔予告訴記者,在規劃設計祠堂街藝術社區時,將色彩分析作為(wei) 重要的一環,通過對當地色彩的調研,挖掘出了一套獨屬於(yu) 祠堂街的色彩體(ti) 係。“在後續引進商戶、打造藝術街區的過程中,我們(men) 要保證整個(ge) 街區總體(ti) 的色彩氛圍是一致的。”她說。

  祠堂街一共保存了6棟百年建築,是成都市中心文保建築和曆史建築最集中的區域之一。而今,漫步在這條曆史風情老街上,百年老建築正在煥發新生機。“聚焦藝術與(yu) 文化主題業(ye) 態,我們(men) 引進了1家全球首店及眾(zhong) 多西南首店,將百年老街有機融進了現代化城市空間。”施潔予說。

  向潔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目前是祠堂街藝術社區一家戶外運動服裝店的店長。兒(er) 時,父母經常帶她到人民公園看菊花展、劃船,累了就到公園對麵的祠堂街吃小吃。在她過往的印象中,祠堂街一直是破舊的,沒想到如今變得如此優(you) 雅嶄新。“能在百年老建築中工作,我非常珍惜,在這裏的一磚一木中,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向潔說。

  藝術氣質與(yu) 社區煙火氣共生

  陽光明媚的時候,史濟群經常回到祠堂街散步,摸摸曾經爬過的梧桐樹,看看小時候院壩的變化。

  “現在好多年輕人來我們(men) 這條街哦,走在街上,常常能看到很多外地遊客,我們(men) 老居民也很自豪。”史濟群一邊走,一邊向記者介紹著。

  人民公園的活力和綠意延伸過來,祠堂街的雅致與(yu) 生動別具一格。打造“公園裏的立體(ti) 藝術街區”,在祠堂街藝術社區,城市的文化記憶正在蘇醒。《與(yu) 城市共生——成都曆史建築圖片展》、“貓狗找家領養(yang) 日”……豐(feng) 富的展覽和活動,讓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與(yu) 社區生活融合起來。

  “附近的老鄰居經常回來看展覽,參加活動,往常熱鬧的氣氛又回來了。”史濟群說。

  如今的祠堂街藝術社區呈“三角形”,端頭的第一棟建築是一家美術館。“我們(men) 美術館也在經營自己的藝術朋友圈,希望把街區的商戶聯合起來,共同提升片區的文化氛圍。”木木美術館(祠堂街店)副館長鄧盈盈說。

  激活城市空間,賦新曆史文脈,祠堂街藝術社區正在成為(wei) 一片開放包容的城市新興(xing) 藝術角。“我們(men) 希望祠堂街融入社區,融入周邊的城市公共資源,成為(wei) 城市‘十分鍾文藝生活圈’的一部分。”施潔予說。

  在文化學者袁庭棟看來,祠堂街承載了成都獨特的記憶,在傳(chuan) 承文化的同時植入了新興(xing) 業(ye) 態,將綻放新的魅力和光彩。(本報記者董小紅 唐文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