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大家談】非遺進高校,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
作者:龍之朱
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人大代表、蘇州高新區鎮湖刺繡研究所藝術總監姚建萍建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傳(chuan) 承”納入高等院校學曆教育體(ti) 係。她介紹,依托高校相關(guan) 學科專(zhuan) 業(ye) 構建非遺項目傳(chuan) 承體(ti) 係,能解決(jue) 傳(chuan) 承人群學曆偏低的問題,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yang) 和社會(hui) 認可度,吸引更多青年人。
將非遺項目傳(chuan) 承納入高等教育體(ti) 係,借助體(ti) 係化、建製化的努力,激發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非遺傳(chuan) 承的熱情……在非遺傳(chuan) 承維艱的語境下,這位代表的建議確有積極意義(yi) ,值得肯定。
一般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都是在漫長的時間裏,經過一代代傳(chuan) 承人不斷實踐淬煉才形成並定型的。幾乎每一項非遺,都給人驚豔之慨,這是其魅力所在,也是修習(xi) 傳(chuan) 承的困難所在。當世人驚訝於(yu) 其美豔絕倫(lun) 的同時,這些技藝很多已經處於(yu) 難以為(wei) 繼的邊緣。
特別是,鑒於(yu) 很多非遺都與(yu) 相應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有關(guan) ,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人們(men) 的生產(chan) 和生活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這也導致很多非遺項目喪(sang) 失了生存的土壤。
讓非遺活起來並代代相傳(chuan) ,這是我們(men) 這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我們(men) 不可能還原滋生非遺項目的土壤,但我們(men) 可以為(wei) 非遺的傳(chuan) 承營造一塊適宜生存的小環境。比如常態化舉(ju) 辦一些非遺展演活動,增強傳(chuan) 統非遺與(yu) 現代社會(hui) 生活的粘度,使之在新時代釋放新的生機與(yu) 活力;再如盡可能組織一些培訓、研修,至少實現“小眾(zhong) ”傳(chuan) 承等等。
而學校同樣責無旁貸,理應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提供製度空間。畢竟,一旦納入校園教育,無疑會(hui) 產(chan) 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實上,在今年兩(liang) 會(hui) 上,多位代表委員不約而同地提出讓非遺進入校園。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建水紫陶燒製技藝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田靜建議將非遺融入學校美育課程體(ti) 係;全國人大代表、廣東(dong) 省級“粵菜師傅”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陳育群建議,因地製宜將非遺引入中小學各學段教育教學和各課程體(ti) 係中。陳育群說,“比如,在潮汕地區,可以考慮把英歌舞列入中小學文化類和體(ti) 育類課程。”
可見,加強非遺在校園內(nei) 的傳(chuan) 承,已經成為(wei) 很多人的共識。一些與(yu) 學校教育契合度高的非遺,在社會(hui) 上傳(chuan) 承的效果也更好。像河北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大學就將冀派內(nei) 畫、鐵板浮雕藝術等非遺引入學校,成立傳(chuan) 承教學基地,與(yu) 教育教學內(nei) 容充分融合,吸引了一茬又一茬青年,產(chan) 生了良好效果。
當然,非遺進高校也要注意因地製宜、因時製宜。一切還是要看傳(chuan) 承效果,不能流於(yu) 形式。如何科學設置專(zhuan) 業(ye) 課程,並在未來就業(ye) 方麵形成對接,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要看到,家族製或師徒製的傳(chuan) 承,導致傳(chuan) 承人群學曆偏低,確實是非遺傳(chuan) 承的一個(ge) 障礙,但卻不是傳(chuan) 承困難的根源。現實中也不乏經過創造性轉化、傳(chuan) 承而獲得生機的非遺項目。非遺要想傳(chuan) 承有序、煥發生機,除了進入校園,更要楔入鮮活的現實生活,做到“傳(chuan) 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惟其如此,方才曆久彌新、代代相傳(chuan) 。(龍之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