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科研成果落地開花

發布時間:2024-03-11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築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代表委員履職故事

  讓科研成果落地開花

  講述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 劉忠範委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調“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激勵企業(ye) 加大創新投入,深化產(chan) 學研用結合,支持有實力的企業(ye) 牽頭重大攻關(guan) 任務”。對此,我深有感觸。

  我是做石墨烯材料的,以前在高校做這方麵的研究。這幾年,從(cong) 事石墨烯技術的工程化和產(chan) 業(ye) 化工作後,我有一個(ge) 切身的體(ti) 會(hui) ——實驗室裏的成果,離產(chan) 業(ye) 落地還差著一段距離呢!

  不僅(jin) 僅(jin) 是我,這也是許多科技工作者麵臨(lin) 的狀況。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要轉化落地,還需繼續往前走——進行可行性驗證,提高規模化、工程化程度,最終實現產(chan) 業(ye) 落地。而這個(ge) 環節,目前是最薄弱的。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近年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我們(men) 與(yu) 相關(guan) 企業(ye) 建立“一對一孵化”機製,並與(yu) 北京大學石墨烯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構成“三位一體(ti) ”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機製。在這種產(chan) 學研用相結合的機製下,我們(men) 實現了從(cong) 基礎研究、規模化製備到產(chan) 業(ye) 落地的快速發展,一些成果已應用於(yu) 地鐵、衛星等領域。

  近年來,“卡脖子”問題廣受關(guan) 注。“卡脖子”的根源究竟在哪裏?結合自己的實踐探索,以及對科技領域的調查研究,我提出了關(guan) 於(yu) 補全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鏈條的提案。我認為(wei) ,我們(men) 不能局限於(yu) 技術層麵的思考,應深入研究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機製、創新土壤、人才評價(jia) 機製等問題。

  我建議,在建立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創新中心等眾(zhong) 多研發平台的基礎上,應著重從(cong) 體(ti) 製機製設計上布局產(chan) 業(ye) 落地環節。這是科技成果走進市場的關(guan) 鍵所在。以國家實驗室為(wei) 例,可探索類似於(yu) “一對一孵化”的企業(ye) 捆綁機製,依靠企業(ye) 最終讓產(chan) 業(ye) 落地。

  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有兩(liang) 種組織模式:一種是擁有自己的科研人員、工程師和企業(ye) 家的單一利益主體(ti) 的科創企業(ye) 模式;另一種是政府主導的、由多個(ge) 利益主體(ti) 構成的創新平台模式。企業(ye) 是“一台機器運轉”模式,而創新平台是“多台機器協調運轉”模式,操作難度和效率完全不同。我們(men) 需要培育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zheng) 力的骨幹企業(ye) 。

  作為(wei) 一名全國政協委員和科技工作者,我將繼續為(wei) 科技創新鼓與(yu) 呼,更加重視企業(ye) 的創新主體(ti) 作用,為(wei) 更好地助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陳海波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1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