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醫道並重 培育新時代良醫大師
作者:袁正宏(複旦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上海醫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
醫科院校承擔著醫學人才培養(yang) 和醫療科研服務的雙重任務,醫科教師更是承擔著師道醫道並重、師德醫德共揚的使命。醫科院校要服務於(yu)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現代化,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培育更多新時代大國良醫大師,為(wei) 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堅持黨(dang) 的領導,貫徹黨(dang) 管人才理念。上海醫學院老院長陳同生曾說,“要辦好社會(hui) 主義(yi) 的醫學院,關(guan) 鍵要靠黨(dang) 的領導。”堅持“黨(dang) 管人才”,就是確保黨(dang) 委和各級黨(dang) 組織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充分發揮管方向、謀大局、抓關(guan) 鍵的作用。弘揚教育家精神,要在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基礎上,樹牢“育人者先育己”理念。深入推進“教師思政+基層黨(dang) 建”工作機製,探索教師思政與(yu) 學生思政、師德師風與(yu) 醫德醫風深度融合、協同建設的體(ti) 製機製。結合教育和衛生戰線重要時間節點,用好教師教育各類平台載體(ti) ,加強師德師風、醫德醫風協同建設。
築牢製度基礎,強化體(ti) 製機製保障。加強學科體(ti) 係改革創新,打造以健康學術生態為(wei) 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wei) 保障、以產(chan) 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yang) 拔尖人才為(wei) 目標的創新體(ti) 係,為(wei) 弘揚教育家精神築牢製度保障。強化立足全體(ti) 教職工、覆蓋生涯全過程、囊括需求全方位,不斷健全教師發展支持體(ti) 係。堅持分類評價(jia) 激發人才活力。繼續深化破“五唯”,開通“青年傑出人才”晉升高級專(zhuan) 業(ye) 技術職務的專(zhuan) 門渠道,堅持“代表性成果”評價(jia) 機製,結合附屬醫院特點,在臨(lin) 床教授職稱評審評價(jia) 方麵,加大教學業(ye) 績在評價(jia) 指標之中所占的權重。
建立榮譽體(ti) 係,激勵教師以德立身。探索建立教師榮譽體(ti) 係,以評促建、以獎促優(you) ,為(wei) 弘揚教育家精神創新實現路徑。係統梳理教育醫療衛生教職員工在教書(shu) 育人、服務國家、科研創新、社會(hui) 貢獻等方麵的成績,聚焦“提升權威性與(yu) 認可度”的目標,逐步形成分類別的製度化、體(ti) 係化的教職工榮譽體(ti) 係,激勵廣大教師成為(wei) 教育家精神的弘揚者、踐行者,激發廣大教職工的光榮感和使命感,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的校園文化和社會(hui) 風尚。
加強文化建設,強化示範引領作用。傳(chuan) 承弘揚校史院史中的紅色血脈,為(wei) 做好新形勢下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弘揚教育家精神,進一步提升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榜樣育人能級。醫科院校不乏身正為(wei) 範、甘為(wei) 人梯、獎掖後學的名醫大家,如上海醫學院曆史上湧現出了沈自尹院士、周良輔院士等一大批醫學大家名家,他們(men) 秉持熱愛醫學、厚愛學生、關(guan) 愛患者的赤誠,為(wei) 國家和人民培育出一大批仁心仁術的一流醫學人才。湯釗猷院士無論工作多麽(me) 繁忙也一定會(hui) 抽出時間來指導學生,有一次在深夜為(wei) 學生修改論文時,他這樣寫(xie) 道:“我在2004年11月21日所提的修改意見,這些在修改稿中還是沒有看到。我可是開夜車幫你改的。你不認真,我又何必認真呢?”學生拿到湯老師的意見後頗受觸動,隨後盡全力修改了論文。聞玉梅院士年過八十仍堅持給本科生上第一堂課,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種、激發學生對專(zhuan) 業(ye) 課程的興(xing) 趣。她常說:“希望年輕人可以踩著我的肩膀成長。”顧玉東(dong) 院士畢業(ye) 時毅然放棄心內(nei) 科的研究積累,服務於(yu) 當時工業(ye) 生產(chan) 保障方麵的迫切需求,投身手外科這一新興(xing) 學科,開啟了他手外科奠基人和領跑者的從(cong) 醫曆程。陳灝珠院士從(cong) 醫、執教、科研71年,全情投入於(yu) 中國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診治法的實踐探索中,把大醫精神融在“手把手”帶學生做臨(lin) 床、做管理的一言一行中,讓學生受益匪淺……
醫科院校加強文化建設,還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醫學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深化醫學課程思政建設,完善育人環境、發揮建築空間育人載體(ti) 作用。與(yu) 弘揚科學家精神相結合,形成有醫學特色的教育家精神傳(chuan) 播和弘揚陣地,為(wei)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學院校和一流醫學學科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2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