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精神的形象詮釋——評紀實文學《天路飛舟》
作者:王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在當代紀實文學創作中,有關(guan) 中國航天事業(ye) 的書(shu) 寫(xie) 是其中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wei) 當代中國紀實文學敘事的一個(ge) 傳(chuan) 統。崔吉俊的《天路飛舟》(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列入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為(wei) 這樣一個(ge) 傳(chuan) 統增添了新的亮色。
這部50萬(wan) 言的作品,全景敘寫(xie) 的是中國載人航天“神舟一號”至“神舟十號”發射的全過程,從(cong) 一個(ge) 特殊角度展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20餘(yu) 年的高速發展曆程,為(wei)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guan) 、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提供鮮活的形象詮釋。
在我有限的視域當中,一般航天題材報告文學的創作者基本為(wei) 專(zhuan) 業(ye) 作家。這部作品的作者崔吉俊則完全是個(ge) 例外。他的職業(ye) 並非作家,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航天人,擔任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係統總指揮、“誇父一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參與(yu) 組織、指揮“神舟一號”至“神舟十號”發射任務的全過程。這部作品是其親(qin) 身所見所聞所感所記,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載人航天發射親(qin) 曆記”。
《天路飛舟》對於(yu) 載人航天飛船發射過程的敘述簡潔生動,細節場麵描述真實。作品較為(wei) 詳實地敘寫(xie) 了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對航天事業(ye) 及飛船發射係統工程的關(guan) 心支持,重點塑造參與(yu) 載人航天發射工程的科技人員,特別是楊利偉(wei) 、聶海勝、費俊龍、景海鵬、翟誌剛、劉洋和王亞(ya) 平等諸多令人耳熟能詳的航天員形象。這是當代中國航天科技事業(ye) 的英雄譜係。作品對幾個(ge) 標誌中國航天科技水平的關(guan) 鍵性飛船發射予以重點描繪,譬如載人首飛的“神舟五號”、雙人多天的“神舟六號”、出艙漫步的“神舟七號”、天宮對接的“神舟八號”、太空授課的“神舟十號”等,使人真切感受到中國航天事業(ye) 發展的上升態勢和堅實步伐。而這一切的背後,是中國航天人“承受著常人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和挑戰”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正如作者寫(xie) 道:“如果說從(cong) ‘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的發射是向喜馬拉雅山艱難攀登,那麽(me) ,‘神舟五號’發射就是向極頂的最後衝(chong) 刺。”作品秉承非虛構書(shu) 寫(xie) 的基本原則,既抒寫(xie) 由“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發射的卓越成就,也不避諱再現每一次發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意外。譬如,第二章“‘神舟二號’:曆經坎坷,天路警鍾”寫(xie) 到因一個(ge) 操作差錯差一點使飛船發射任務毀於(yu) 一旦的故事,第三章描述“神舟三號”發射過程的“大退大進”等。這麽(me) 寫(xie) 並不是為(wei) 嘩眾(zhong) 取寵或博人眼球,而是力圖表現包括發射場域在內(nei) 所有航天人肩負使命、攻堅克難的精神境界,表現“不見風雨,難見彩虹”的必勝信念,表現愛國敬業(ye) 、無私奉獻的情懷與(yu) 擔當。
在《天路飛舟》中,作者的身份決(jue) 定著作品的親(qin) 曆性和深度感。一方麵,這種親(qin) 曆性並非一般意義(yi) 上的外在任務式采訪和田野調查,而是20餘(yu) 年融入其中的日常生活和生命體(ti) 驗。因此,作品的真實性、現實性、情感性和現場感或許將超越同類題材的非虛構創作,這也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書(shu) 中故事都是我親(qin) 身經曆的事件,應該是百分之百真實;即使是書(shu) 中人物的對話也都盡量保留原汁原味,未加修飾,是從(cong) 我的筆記本中摘錄出來的,讀者不必費心思揣摩其中的真偽(wei) 。”作者深諳非虛構創作規範,既體(ti) 現出作者寫(xie) 作理念的純正,也在最大程度賦予作品作為(wei) 載人航天發射“信史”的文獻性價(jia) 值。而這一價(jia) 值的凸顯,給予《天路飛舟》更為(wei) 鮮明的個(ge) 性與(yu) 文本魅力。另一方麵,與(yu) 親(qin) 曆性相關(guan) 聯的是作品的深度感。這源於(yu) 作者對載人航天發射全過程的熟悉與(yu) 熟知,以及由此生發的文化反思與(yu) 思辨。譬如,作者認為(wei) “發射任務結果圓滿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產(chan) 品質量,而過程圓滿則更多靠的是發射場的組織和實施。”這實際上告訴我們(men) ,發射是否“圓滿”,取決(jue) 於(yu) 諸多條件,並非為(wei) 單一要素所決(jue) 定。在總結神舟飛船“十全十美”時,作者特別提出鑄就載人航天精神、打造航天文化的命題,將此歸結為(wei) “創新並逐漸完善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最新載人航天發射技術”“創新並豐(feng) 富了載人航天發射質量文化”“創新並升華了團結協作文化”等多個(ge) 富於(yu) 深度的新思考。這既是從(cong) 特定視角對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e) 的曆史回眸和現實聚焦,更是對其未來發展的前瞻性預測。深度感使作品並沒有僅(jin) 僅(jin) 止步於(yu) 人物和事件的過程性描述,而是能夠穿透曆史時空的風雲(yun) 際會(hui) ,發掘出深潛其中的現代民族國家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文明交流互鑒、文化互動交融等深刻內(nei) 涵。
聚焦神舟飛船的發射過程,是《天路飛舟》的特別之處。但作品並未囿於(yu) “發射”過程的描述,對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導彈、“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和發射,20世紀90年代初製訂的“三步走”載人航天工程國家戰略計劃等也有再現,其意在於(yu) 以飛船“發射”為(wei) 敘述重心,展現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e) 更為(wei) 寬廣的背景和恢宏的語境,以及來路、現狀與(yu) 未來。為(wei) 演繹這一縱橫捭闔、波瀾壯闊的航天偉(wei) 業(ye) ,《天路飛舟》以質樸的專(zhuan) 業(ye) 話語與(yu) 靈動的文學話語緊密結合的敘述方式,描述眾(zhong) 多的人物和事件,定位準確而敘寫(xie) 生動、激情洋溢又冷峻理性,呈現出別樣的風采。譬如,在描述“神舟五號”準時點火起飛時,作品寫(xie) 道:“大漠上響起山呼海嘯般的轟鳴,火箭迎著滿天霞光,載著首飛航天員楊利偉(wei) ,扶搖直上九霄。抬頭仰望,留在湛藍天空中的飛行軌跡恰似一個(ge) 草書(shu) 漢字‘龍’。‘中國龍’直衝(chong) 雲(yun) 天。”這是嚴(yan) 謹的寫(xie) 實,也是浪漫的寫(xie) 意。類似這樣的描述在作品裏還有很多,既是對作品非虛構性的定格,更是以文學之美構築文本的審美價(jia) 值,使之意味深長。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3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