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傳承的重點應是傳統書目的整理提升
作者:潘 訊
傳(chuan) 統書(shu) 目是蘇州評彈的根基與(yu) 血脈,是評彈藝術悠久曆史、連綿文脈、傑出成就的主要載體(ti) 。丟(diu) 失了傳(chuan) 統書(shu) 目,文化遺產(chan) 意義(yi) 上的蘇州評彈將不複存在。
說蘇州評彈蘊涵深、家底厚,主要是指評彈史上曾經擁有百餘(yu) 部長篇書(shu) 目,傳(chuan) 承有序,係脈分明,不僅(jin) 見諸載籍,而且常演於(yu) 書(shu) 壇,有些經典書(shu) 目更成為(wei) 建構江南人民文化心理的重要部件。據評彈專(zhuan) 家周良先生統計,評彈史上有書(shu) 名可循的演出書(shu) 目有156部之多,其中評話70部、彈詞86部,已經淘汰或不知書(shu) 名的書(shu) 目應該更多。他根據書(shu) 目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情況,梳理出評彈史上優(you) 秀傳(chuan) 統書(shu) 目38部,其中評話21部,分別為(wei) 《三國》《隋唐》《水滸》《嶽傳(chuan) 》《金槍傳(chuan) 》等。彈詞17部,有《白蛇傳(chuan) 》《玉蜻蜓》《雙金錠》《三笑》《珍珠塔》等。本世紀以來,周良先生為(wei) 搶救保護傳(chuan) 統書(shu) 目,又主持出版了“蘇州評彈書(shu) 目庫”,分七輯出版傳(chuan) 統書(shu) 目演出本21部,保留了傳(chuan) 統書(shu) 目中最為(wei) 精粹的部分。演出腳本雖然不能代替書(shu) 台表演,但卻是評彈家底的基座、評彈傳(chuan) 承的基礎。
但是,一個(ge) 嚴(yan) 峻的現實是,評彈傳(chuan) 統書(shu) 目正在加速流失,常演的傳(chuan) 統書(shu) 目在減少,傳(chuan) 承書(shu) 目的上演書(shu) 回也在削減。以去年蘇、滬兩(liang) 地書(shu) 場上演的傳(chuan) 統書(shu) 目為(wei) 例,除去相同的書(shu) 目,共得傳(chuan) 統書(shu) 目29部,今天能夠傳(chuan) 承的傳(chuan) 統書(shu) 目大致不出此數。這一數目隻占周良先生統計的156部傳(chuan) 統書(shu) 目的18.6%,可見絕大多數傳(chuan) 統書(shu) 目已經失傳(chuan) 或瀕臨(lin) 失傳(chuan) 。即使是經常上演的傳(chuan) 統書(shu) 目,其傳(chuan) 承容量和演出長度也今非昔比。以傳(chuan) 統書(shu) 《楊乃武》為(wei) 例,1949年之前,整部書(shu) 共有120回,每回書(shu) 演出90分鍾,這是該書(shu) 創始人李文彬留下的最為(wei) 完整的表演長度。而今天的表演長度隻有15回書(shu) ,這也是絕大多數傳(chuan) 統書(shu) 目的演出時長,傳(chuan) 統書(shu) 目麵臨(lin) 釜底抽薪的危機。
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蘇州評彈,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是首要任務,而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重點應該是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書(shu) 目的整理提升和常演常新。
對於(yu) 今天在書(shu) 場常演的傳(chuan) 統書(shu) 目(回目),要進行持續的錘煉與(yu) 延伸,形成若幹蘊含時代精神、具有較高藝術品位的演出本。如前所說,今天的傳(chuan) 統書(shu) 目大多以15回的篇幅演出於(yu) 各地書(shu) 場,傳(chuan) 承形態主要是對上輩演出狀態的複製和模擬。彈詞名家邢晏芝曾將這種傳(chuan) 承樣態稱為(wei) “拍照式”繼承,是學生對老師一招一式的模仿、一筆一畫的複刻,這是藝術傳(chuan) 承的基礎,但絕非藝術賡續的終極狀態。當代評彈演員的文化使命是,對待傳(chuan) 統書(shu) 目,既要能夠“照著講”,更要做到“接著講”。由“拍照式”繼承上升到創造性傳(chuan) 承,創造屬於(yu) “我”(演員自身)的演出文本、時代文本。即便是《珍珠塔》《玉蜻蜓》這樣經過千錘百煉的經典書(shu) 目,仍然具有轉化與(yu) 創新的空間。方卿羞姑的心理動機難道不能再做深層分析?金張氏對貴生的思念難道隻有在問卜時靈光一現?不少青年演員感到,許多從(cong) 先生那裏傳(chuan) 承下來的書(shu) 回,在今天的書(shu) 場演出已顯出陳舊、庸俗,難道就不能進行更新與(yu) 調整?許多太先生一輩創造的“噱頭”已不再令人發笑、會(hui) 意,難道我們(men) 不能創造新的“外插花”“肉裏噱”?同時,作為(wei) 傳(chuan) 承人不能僅(jin) 僅(jin) 滿足於(yu) 15回書(shu) 的傳(chuan) 承容量,應努力將書(shu) 回向兩(liang) 端延伸,盡量補足、補齊傳(chuan) 承書(shu) 目,並在書(shu) 場中演出,使演出長度大體(ti) 接近傳(chuan) 統書(shu) 目的原真狀態。
對於(yu) 一些瀕臨(lin) 失傳(chuan) 、久不演出的傳(chuan) 統書(shu) 目(回目)應進行搶救發掘,使他們(men) 複現於(yu) 書(shu) 壇,實現活態化傳(chuan) 承。其中包括精心遴選那些整體(ti) 藝術水平較高、經過幾代藝人傳(chuan) 承的傳(chuan) 統書(shu) 目,進行整體(ti) 性“打撈”,發掘存世的演出腳本或音像資料,尋訪能說演此書(shu) 的老藝人,將一部書(shu) 較為(wei) 完整地傳(chuan) 下去。如遊本昌幼年多次觀看過“江南活濟公”沈笑梅的評話表演,為(wei) 他在電視劇中成功飾演濟公一角打下了深厚基礎。但是,評話《濟公傳(chuan) 》已經失傳(chuan) 於(yu) 書(shu) 台,亟待發掘搶救。對於(yu) 一些流傳(chuan) 較短、傳(chuan) 人較少的傳(chuan) 統書(shu) ,要發掘其中藝術價(jia) 值較高的折子書(shu) ,展現在說、噱、彈、唱等方麵的藝術特色,以回目的形式將書(shu) 目傳(chuan) 承下去。如張鑒庭編演的長篇彈詞《秦香蓮》選回《迷功名》、楊振雄編演的長篇彈詞《長生殿》選回《絮閣爭(zheng) 寵》等,全書(shu) 已稀見於(yu) 書(shu) 壇,但是其中的回目別具特色,具有極高文學價(jia) 值,亟待保護傳(chuan) 承。
此外,還應從(cong) 傳(chuan) 統書(shu) 目中發掘打磨一批中、短篇書(shu) 目,以適合現代劇場等多元空間演出要求,為(wei) 傳(chuan) 統書(shu) 目贏得更多當代觀眾(zhong) 、青年觀眾(zhong) 。(潘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