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尖之“尖”
作者:佟鑫
在江蘇鹽城的黃海濕地上,有一個(ge) 名為(wei) “黃尖”的小鎮。
黃尖依傍著黃海。二百多年前,這片土地還是一片波濤洶湧的海洋。長江和淮河從(cong) 上遊和中遊挾大量泥沙向東(dong) 流入大海,泥沙沉積下來,逐漸堆積成陸地,黃尖及其周邊地區也隨之從(cong) 海中崛起,成為(wei) 新生的大陸——黃海灘塗。歸屬於(yu) 黃尖的那片新生灘塗,曾有一段與(yu) 黃海緊密相連的尖端。早年間,一位姓黃的漁民選擇在這片尖尖的灘塗上安家落戶,因此,這個(ge) 地方被命名為(wei) “黃家尖”,後來簡稱為(wei) “黃尖”。
黃尖有一個(ge) “濕地之尖”的別稱,因它是鹽城濱海濕地的最核心部分。
最初的黃海灘塗因重鹽重堿而難以生長莊稼、樹木,當地人為(wei) 改變鹽堿荒灘的麵貌,突破自然極限,克服重重困難,在這片灘塗上不僅(jin) 成功地植樹造林,還成功引種了海水稻等耐鹽耐堿的農(nong) 作物,使昔日荒涼的“東(dong) 大荒”成為(wei) 豐(feng) 碩的“大糧倉(cang) ”。
黃尖有一個(ge) 聞名遐邇的牡丹園。據說,北宋名相呂夷簡曾在鹽城任鹽官,他見這片海濱之地荒蕪不堪,遂托人捎來了牡丹的種子,在灘塗上種下。在他的悉心嗬護下,這株牡丹開出了數百朵花,爭(zheng) 奇鬥豔,為(wei) 荒涼的灘塗增添了一抹亮麗(li) 的色彩。牡丹從(cong) 此落戶黃海灘塗。經過數十年的精心栽培,黃尖牡丹園已成為(wei) 全國八大牡丹勝地之一。
在黃海之濱,每一片綠都來之不易。當地人深知,綠水青山不隻是大自然的恩賜,更是來自人類的行動。因此,對自然萬(wan) 物,他們(men) 始終保持著共生友好的態度,從(cong) 而使這片黃海灘塗成為(wei) 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位於(yu) 黃尖的江蘇鹽城國家級濕地珍禽自然保護區就是其中的核心區域,每年到這裏越冬的野生丹頂鶴達千餘(yu) 隻,占全球數量的六成以上。歌曲《一個(ge) 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此地。
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持之以恒的生態保護行動,使鹽城的生態底色越擦越亮。2019年,鹽城黃海濕地作為(wei)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chan) 名錄;其後不久,鹽城又獲得“國際濕地城市”稱號。這兩(liang) 張國際名片見證了“黃海灘塗”向“黃海濕地”的轉型蝶變。
黃尖是“濕地之尖”,也是“藝術之尖”。
每年都有眾(zhong) 多攝影家追隨候鳥的身影,到鹽城濕地珍禽自然保護區拍攝照片。為(wei) 了拍攝到心儀(yi) 的照片,他們(men) 常常要在這裏待上很長時間,吃住成了一個(ge) 問題。為(wei) 幫助這些攝影家解除後顧之憂,當地人辦起了民宿,後來在政府的引導和參與(yu) 下,逐漸建成布局考究、設施完善、功能多樣的潮間帶藝術村,服務對象也不局限於(yu) 攝影家。潮間帶藝術村吸引了大量文藝名家入駐,生態之美與(yu) 藝術之美在這裏雙向奔赴。
潮間帶藝術村裏的那些黃泥茅草屋,大多是當地居民的舊居經匠心獨運的內(nei) 部改造而成。搬出舊居的村民,全部落戶到當地規劃建設的集中居住點,幾乎沒怎麽(me) 花錢就住上了農(nong) 家小洋樓。在這些農(nong) 民新居的外立麵白牆上,南京大學的一名油畫家領著他的學生,共同繪出了一幅幅鮮活生動的油畫,成為(wei) 別致的一景。
漫步在黃尖的村落中,處處可以感受到濃鬱的藝術氣息。獨特的建築、精致的雕塑和五彩斑斕的壁畫,都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獨特的文化。然而,黃尖並不滿足於(yu) 傳(chuan) 統的發展模式,它正積極地探索與(yu) 新潮業(ye) 態相結合,從(cong) 而為(wei) 自身注入更多活力。
一個(ge) 新時代的“濕地之尖”“藝術之尖”,正在黃海之濱大放異彩。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5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