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87】二千多歲的桑基魚塘仍未老……

發布時間:2024-03-19 09:4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87】

  光明日報記者 趙璵 光明日報通訊員 侯楠楠

  20世紀80年代的中學地理課本裏,曾有“桑基魚塘”的詞條解釋,認為(wei) 這種高效人工生態係統,不僅(jin) 收益比種糧食高很多,且能保護生態環境,堪稱中國農(nong) 耕社會(hui) 最為(wei) 高級的農(nong) 業(ye) 形態,也是世界傳(chuan) 統循環生態農(nong) 業(ye) 的典範。

  早春時節,記者來到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西部的荻港村,隻見澄澈如鏡的萬(wan) 畝(mu) 魚塘,被阡陌縱橫的帶狀桑林分割成塊,天光雲(yun) 影靜臥其上,水中魚兒(er) 往來翕忽,攪碎一池桑樹倒影……這桑林與(yu) 魚塘相連相倚的農(nong) 業(ye) 景觀,便是桑基魚塘。

  桑基魚塘係統在我國南方地區多有應用,而南太湖流域是這一農(nong) 業(ye) 生態循環模式的誕生地,也是現今中國傳(chuan) 統桑基魚塘最集中、麵積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區域,保護區總麵積達10.35萬(wan) 畝(mu) 。

  桑基魚塘的曆史可上溯到距今約2500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其時,古太湖流域洪澇災害頻仍,當地民眾(zhong) 因地製宜,將地勢低窪處深挖為(wei) 魚塘,塘泥堆在魚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亦可供種植。

  五代時期,當地勸課農(nong) 桑,大大推動了蠶桑業(ye) 的發展。人們(men) 發現淤泥上生長的桑樹格外茂盛,便開始在塘基上種植桑樹。由此,“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yang) 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魚塘模式初步形成。明清時期,桑基魚塘得到快速發展,在湖州地區廣為(wei) 推行,一時間,“處處倚蠶箔,家家下魚筌”。

  “今天從(cong) 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其實就是通過發揮生態係統中物質循環、能量流動轉化和生物之間共生、相養(yang) 規律的作用,進行集約經營,符合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chan) 出的經濟效益原則。而桑基魚塘內(nei) 部食物鏈中各個(ge) 營養(yang) 級的生物量比例適量,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相平衡,又維持了生態的平衡。低耗、高效、零汙染,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贏,這就是我們(men) 先人適應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智慧!”浙江大學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研究中心主任葉明兒(er) 說。

  “兩(liang) 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魚塘造就了這方土地的繁盛,成就了絲(si) 綢之府、魚米之鄉(xiang) 的燦爛曆史,也成就了“蘇湖熟,天下足”之美譽。

  然而,被譽為(wei) “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範”的桑基魚塘係統,也曾一度陷入困境。

  20世紀上半葉,受世界經濟危機和連年戰亂(luan) 影響,絲(si) 織業(ye) 生產(chan) 大幅萎縮,太湖流域桑基魚塘數量銳減,滿目蕭條。新中國成立後,湖州桑基魚塘數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和發展,但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的長三角地區進入城市化和工業(ye) 化新階段,土地資源日益緊張,不少地區填塘造地,加上大量農(nong) 民進城務工,桑基魚塘規模不斷萎縮。與(yu) 此同時,在國際絲(si) 綢業(ye) 衰退的大背景下,當地居民重魚輕桑,不斷擴大魚塘麵積,砍掉桑樹,基塘比例逐漸失衡,水體(ti) 富營養(yang) 化嚴(yan) 重,自然環境不斷惡化。

  當年的荻港村,一度興(xing) 建各類油脂企業(ye) 30多家,“油脂一條街”遠近聞名。

  “要說錢,是賺到了。可代價(jia) 大:河道都是黑的、臭的,魚塘裏養(yang) 不活魚,水質不行啊!”村民楊平榮回憶過往情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念和科學論斷,湖州開始思考,怎樣繼承先人智慧,轉型謀變,讓桑基魚塘這顆“明珠”重放光彩。

  一條生態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的發展之路,漸漸鋪陳開來。

  有全盤規劃——成立桑基魚塘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劃定核心保護區、次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並在農(nong) 業(ye) 生態、文化、景觀保護以及生態產(chan) 品開發、休閑農(nong) 業(ye) 發展等方麵一並謀劃。

  有科學研究——成立中國首個(ge)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推動桑基魚塘的動態保護與(yu) 適應性管理研究。

  更有大力推廣——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將“浙江湖州桑基魚塘係統”列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並建議在發展中國家推廣。古老璀璨的中國農(nong) 業(ye) 文明為(wei) 全球農(nong) 業(ye) 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近年來,湖州大力普及魚桑文化,將其融入小學課堂、實踐教育,並納入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內(nei) 容。今年2月1日起,《湖州市桑基魚塘係統保護規定》正式施行。

  最近這20年,荻港村經曆了三個(ge) 階段的改變:先是疏浚河道、整修民居、拓寬村路,完善各項公共基礎設施;然後圍繞古村落文化和桑基魚塘,發展特色旅遊業(ye) ;接著改造升級為(wei) 全域景區。

  “魚米鄉(xiang) ,水成網,兩(liang) 岸青青萬(wan) 株桑”的景象又回來了。不僅(jin) 是重歸,更有升級:經過育種,桑樹變矮了,更利於(yu) 農(nong) 業(ye) 管理;創造性開發了“油基魚塘”“果基魚塘”“菜基魚塘”等新模式;桑基魚塘係統的鄉(xiang) 村景觀美學價(jia) 值和農(nong) 耕人文精神,更推動了農(nong) 業(ye) 、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

  和許多村民一樣,吳大爺守著桑田與(yu) 魚塘,生活特別有規律:農(nong) 曆一二月管理桑樹,放養(yang) 魚苗;三四月為(wei) 桑樹施肥;五六月養(yang) 蠶售繭;七八月清淤,培固塘基;秋天到年底的幾個(ge) 月捕魚賣魚。他告訴記者:“過去一斤魚賣十幾元,如今‘生態魚’的牌子打響了,每斤能賣三四十元!”

  每年春節前夕,荻港村都會(hui) 舉(ju) 辦一場魚文化節——歡聲笑語中,村民身穿傳(chuan) 統服飾,用千斤鍋、百座魚灶現場做起香噴噴的魚湯飯。古法養(yang) 殖的湖州桑基塘魚肉質鮮美,許多遊客正是為(wei) 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魚湯飯專(zhuan) 程前來。

  每年寒暑假,桑基魚塘研學基地都聚集著不少青少年——當地聘請科技專(zhuan) 家、文化學者、魚桑工匠、非遺傳(chuan) 人等組建研學指導隊伍,開發了魚桑文化研學係列體(ti) 驗課程,孩子們(men) 捕魚采桑、繪蚌殼畫、燒魚湯飯,感受魚桑文化風情。

  …………

  一方方魚塘、一片片桑林穿越千年而來,造福當下,也構成了天地之間一幅流光溢彩的畫卷。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