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優化調整加速,更好服務緊缺急需人才培養
作者:李一陵
增設、調整專(zhuan) 業(ye) 點1719個(ge) ,對高校申請撤銷的1670個(ge) 專(zhuan) 業(ye) 點予以備案,增、撤、調共涉及3389個(ge) 專(zhuan) 業(ye) 點,數量為(wei) 曆年最多。日前,教育部公布新一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備案和審批結果。
去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調整優(you) 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優(you) 化調整高校20%左右的學科專(zhuan) 業(ye) 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的學科專(zhuan) 業(ye) ,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學科專(zhuan) 業(ye) 。此輪專(zhuan) 業(ye) 調整優(you) 化,是高校本科專(zhuan) 業(ye) 設置的年度常規工作。而對標上述《方案》提出的目標,撤、調共涉及3389個(ge) 專(zhuan) 業(ye) 點,數量為(wei) 曆年最多,又凸顯了落實力度。
近年來,高校本科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步入常態化。專(zhuan) 業(ye) 優(you) 化調整的方向和趨勢非常明確,那就是以專(zhuan) 業(ye) 設置的“小邏輯”來服務國家發展的“大邏輯”。比如,今年新設置大功率半導體(ti) 科學與(yu) 工程、生物育種技術、電子信息材料、智能視覺工程、中國古典學、健康科學與(yu) 技術、體(ti) 育康養(yang) 等專(zhuan) 業(ye) ,這些專(zhuan) 業(ye) 或者立足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或者聚焦科學前沿和關(guan) 鍵技術領域,或者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或者聚焦服務健康中國戰略需求,都深刻體(ti) 現了堅持“四個(ge) 麵向”的要求。
換而言之,就是國家緊缺哪類人才,高校的專(zhuan) 業(ye) 設置就要瞄準這些需求進行優(you) 化調整。這背後所體(ti) 現的是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力。不管是突破“卡脖子”技術,還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都依托於(yu) 高素質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yang) 最終是要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來實現。學科專(zhuan) 業(ye) 是高等教育體(ti) 係的核心支柱。動態優(you) 化調整專(zhuan) 業(ye) ,無疑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ang) 水平,使之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
突出就業(ye) 導向,進一步強化就業(ye) 與(yu) 專(zhuan) 業(ye) 設置間的聯動,也是專(zhuan) 業(ye) 優(you) 化調整的一個(ge) 重要原則。在當前形勢下,實現高校畢業(ye) 生的高質量就業(ye) ,更要求把關(guan) 口前移。結合社會(hui) 需求、本區域產(chan) 業(ye) 發展實際,來優(you) 化調整專(zhuan) 業(ye) 設置是基本要求。對於(yu) 那些就業(ye) 率過低,或者不適應社會(hui) 需求的專(zhuan) 業(ye) ,要謹慎增設、及時調減。這是破解人才供需不匹配這一結構性矛盾的關(guan) 鍵舉(ju) 措,也是真正對學生負責任的態度。
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不斷湧現,重塑了市場的人才需求,一些新專(zhuan) 業(ye) 變得時髦起來。在這個(ge) 過程中,緊跟市場需求調整專(zhuan) 業(ye) 設置,也容易帶來跟風的問題。哪個(ge) 領域熱,就爭(zheng) 先設置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但是,不同高校的辦學定位不同、辦學特色各異,具體(ti) 的辦學條件也各不相同。一哄而上的結果可能是浪費辦學資源,也可能是誤人子弟,還可能因專(zhuan) 業(ye) 過熱導致人才供過於(yu) 求。
因此,強化省級統籌和指導也是本輪專(zhuan) 業(ye) 優(you) 化調整的鮮明特色。一方麵通過省級統籌,“一省一策”,結合本地產(chan) 業(ye) 發展實際調整專(zhuan) 業(ye) 設置,梳理急需緊缺專(zhuan) 業(ye) 和就業(ye) 率低的專(zhuan) 業(ye) 等,引導高校以服務需求為(wei) 導向設置專(zhuan) 業(ye) ;另一方麵則通過實施專(zhuan) 業(ye) 預申報製度、加強對增設專(zhuan) 業(ye) 的論證和公示等,要求高校根據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和自身辦學定位、辦學條件等,提前謀劃增設專(zhuan) 業(ye) 。這些新舉(ju) 措,顯然有利於(yu) 實現專(zhuan) 業(ye) 設置更高層次的協同,在更好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引導高校做強優(you) 勢特色專(zhuan) 業(ye) ,避免簡單跟風。
總而言之,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已成常態,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之間的聯動必然更加緊密。接下來應該做的,一方麵是麵向考生和公眾(zhong) 全方位地介紹這些專(zhuan) 業(ye) ,引導考生理性選擇;另一方麵,則是在專(zhuan) 業(ye) 建設上下功夫,深化科教產(chan) 教融合,緊密對接市場對新質人才的需求,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在行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一線中去培養(yang) 人才。隻有這樣,高等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響應度和支撐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李一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