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長壽:完善農事服務 守好巴渝糧倉
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聖 黃漢鑫
春天的陽光溫柔地照在重慶市長壽區雲(yun) 台鎮青雲(yun) 村一片坡地上,幾台旋耕機在陽光下“突突突”地轟鳴著,來來回回翻出一道道泥壟。
“這塊地準備好了就抓緊種玉米嘍!”青雲(yun)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程禹順著田坎大踏步走過來,一邊查看機耕情況一邊盤算,最近農(nong) 機都在忙,今天調了兩(liang) 台去鄰村,馬上又要組織農(nong) 機隊去緊挨著的四川省鄰水縣。
青雲(yun) 村曾經是長壽區有名的“空心村”,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勞動力奇缺,一度麵臨(lin) “農(nong) 活沒人幹、農(nong) 田沒人種”的窘境。在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長壽區和雲(yun) 台鎮引導村裏成立青雲(yun) 農(nong) 機股份合作社,支持合作社購買(mai) 添置旋耕機、拖拉機和無人機等農(nong) 業(ye) 機械,選派青壯年骨幹係統學習(xi) 操作技術和管理知識。
很快,青雲(yun) 農(nong) 機股份合作社的農(nong) 機服務就打響了品牌,青雲(yun) 村也從(cong) “空心村”變成了“明星村”。
“我們(men) 的春耕、秋耕、無人機防治等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項目,先是從(cong) 本村走到鄰村,後來又從(cong) 鄰村走到鄰縣,現在已經走出重慶走到了鄰省。”程禹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去年合作社收入超過200萬(wan) 元,拿出一部分改善了村容村貌,村裏原來的撂荒地也全部被合作社改造成了良田。
長壽區處於(yu) 龍溪河流域,流域內(nei) 的百萬(wan) 畝(mu) 巴渝糧倉(cang) 是重慶的糧食主產(chan) 區。長壽區錨定區域“米袋子”“菜籃子”建設,在重慶率先製訂全域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整體(ti) 規劃,以全鏈條社會(hui) 化服務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質效,激發農(nong) 民種糧的積極性,激活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內(nei) 生動力。
在巴渝糧倉(cang) 社會(hui) 化服務(長壽)中心的數智化育秧棚內(nei) ,幾千盤秧苗已抽出嫩芽,一眼望去滿目青翠。“大棚育秧時間能縮短一半,能夠節約大量人力,秧苗蟲害病害也少多了。但是大棚育秧要求恒溫恒濕,什麽(me) 時候需要噴水、什麽(me) 時候需要調節溫度,都實現了數字化監測和智能化控製。”長壽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科長孟玉山介紹,這個(ge) 中心不僅(jin) 有自動化播種線和數智化育秧棚,還有滿足不同類別糧油烘幹需求的烘幹中心,目前已經給19個(ge) 鄉(xiang) 鎮為(wei) 農(nong) 服務中心、60個(ge) 村級為(wei) 農(nong) 服務站提供了全托管、多環節、訂單式服務,服務耕地麵積約為(wei) 15萬(wan) 畝(mu) ,預計幾年內(nei) 超過50萬(wan) 畝(mu) 。
“我們(men) 今年還與(yu) 中國科學院合作,在長壽區啟動了適合丘陵山區農(nong) 業(ye) 耕作的第三代智能農(nong) 機研發。”長壽區農(nong) 業(ye) 發展中心副主任何曉偉(wei) 說,長壽區正逐步完善行業(ye) 部門與(yu) 村集體(ti) 、農(nong) 戶、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共享的數字平台,加緊打造集加工、品控、物流、創業(ye) 中心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電商農(nong) 業(ye) 樞紐,延長產(chan) 業(ye) 鏈、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1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