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量子測量領域國家標準發布
光明日報北京3月21日電(記者陳海波)隨著量子技術的發展,利用量子特性突破傳(chuan) 統測量技術極限的新一代精密測量技術——量子測量開始得到應用。記者從(cong)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獲悉,由該院牽頭編製的《量子測量術語》《量子精密測量中裏德堡原子製備方法》《光鍾性能表征及測量方法》《單光子源性能表征及測量方法》《原子重力儀(yi) 性能要求和測試方法》5項量子測量領域國家標準日前由市場監管總局批準發布,助力我國量子技術和產(chan) 業(ye) 發展。
與(yu) 傳(chuan) 統測量技術相比,量子測量能獲得更為(wei) 準確、穩定的測量結果,廣泛應用於(yu) 計量基標準、弱磁測量、引力波探測等領域,並在高端裝備、智能製造、生命科學、國防安全等領域中表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此次發布的5項國家標準,以量子測量為(wei) 切入點,重點解決(jue) 量子產(chan) 業(ye) 中基礎共性標準缺失問題,完善量子技術領域標準體(ti) 係,支撐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其中,《量子測量術語》界定了量子測量相關(guan) 術語和定義(yi) ,規範了量子測量專(zhuan) 業(ye) 領域和相關(guan) 領域之間的術語一致性和邏輯完整性,是量子測量領域重要的基礎性標準,為(wei) 規範和統一量子測量科學研究和產(chan) 業(ye) 發展奠定重要基石。
另外4項標準聚焦當前量子測量領域四個(ge) 熱點領域,提出具體(ti) 技術要求。
《單光子源性能表征及測量方法》提出的單光子源性能表征方法,為(wei) 極微弱功率水平下量子和經典光源的光譜、空間、時域分布等特性測量提供了可靠依據,極大提升光譜輻射度的測量極限。
《光鍾性能表征及測量方法》對光鍾最基本的頻率穩定度和頻率不確定度指標進行分類,規定測試流程和數據處理流程,主要用於(yu) 相對論大地測量、光頻基準比值測量、光頻標準量值傳(chuan) 遞和光鍾產(chan) 品性能評價(jia) 等重要場景,極大提升光鍾性能指標的可比較性,助力光鍾研究和產(chan) 業(ye) 發展。
《量子精密測量中裏德堡原子製備方法》對裏德堡原子的製備進行規範,為(wei) 推動基於(yu) 裏德堡原子的精密測量技術在微波、太赫茲(zi) 、通信雷達等領域應用奠定基礎。
《原子重力儀(yi) 性能要求和測試方法》規定了原子重力儀(yi) 性能指標要求和測試方法,保障原子重力儀(yi) 在資源勘探、地質災害監測、地球科學研究等領域的應用。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2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