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戰舞” 大膽創新
【一線講述】
“中華戰舞” 大膽創新
講述人:國家級非遺項目英歌(潮陽英歌)廣東(dong) 省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林忠誠
龍年春節,被稱作“中華戰舞”的英歌火到了英國倫(lun) 敦街頭,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看了網絡上的視頻和網友們(men) 的留言,我們(men) 英歌人深感振奮。
我們(men) 這支潮陽後溪英歌隊組建於(yu) 1991年,至今已經有30多年了。從(cong) 最開始,我們(men) 走的就是“在創新中傳(chuan) 承”的道路。
傳(chuan) 統英歌槌點變化少,表演時間冗長,大場麵大同小異。怎麽(me) 舞出後溪的特色?我們(men) 有自己的想法——英歌舞既要“雷打天驚”,也要“清風明月”。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的“7槌”套路作了大膽創新,演變出14、18、21下槌的套路,為(wei) 後溪英歌隊奠定下“中快板”的基調。後來,我們(men) 又演變出28、35、49下槌的英歌套路,不僅(jin) 槌法繁多,陣勢隊形更是變化無窮。
很快,這種新風格受到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喜愛,也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我們(men) 。隨著後繼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英歌舞也從(cong) 逢年過節才能見到的節目,變成了日常的廣場活動。如今的後溪,不僅(jin) 有青少年英歌隊、女子英歌隊、老年英歌隊,就連幼兒(er) 園的孩子們(men) 也能耍上幾個(ge) 套式。
不僅(jin) 如此,後溪英歌隊還在積極“走出去”。我們(men) 上了電視,登上全國各地的展演舞台,還走出國門去表演。隨著英歌舞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不少喜愛潮汕傳(chuan) 統文化的個(ge) 人和團體(ti) 慕名而來。還有自媒體(ti) 主動找我,希望通過拍攝小視頻、紀錄片的方式宣傳(chuan) 英歌舞的傳(chuan) 承創新。
近年來,潮汕各地十分重視傳(chuan) 承發展傳(chuan) 統文化,許多學校將英歌舞納入了課程體(ti) 係。我也會(hui) 定期走進校園,走進講堂,手把手地教孩子們(men) 打基礎、舞手槌、跳英歌。我相信隻要他們(men) 接觸過英歌舞,就會(hui) 在心裏埋下一顆熱愛家鄉(xiang) 、熱愛傳(chuan) 統文化的種子。
我今年78歲了,卻和年輕人一樣喜歡創新。現在有些老年人在英歌舞裏加入了太極元素,甚至還有人在英歌舞裏加入拉丁、恰恰、倫(lun) 巴的動作,這都是很好的嚐試。在我看來,英歌舞要革新,不能千篇一律,隻要不離開根、不把精華丟(diu) 掉,就能以“萬(wan) 變不離其宗”的原則去發展、去創新。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雷柯、方曲韻、高建進、吳春燕、唐一歌、王冰雅、宋喜群、周仕興(xing)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夢、金永成)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5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