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海洋生產總值增長6.0% 我國海洋經濟量質齊升
記者從(cong) 自然資源部獲悉:2023年海洋經濟複蘇強勁,量質齊升,全國海洋生產(chan) 總值99097億(yi) 元,比上年增長6.0%,增速比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高0.8個(ge) 百分點;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重為(wei) 7.9%,比上年增加0.1個(ge) 百分點。
海洋經濟為(wei) 國民經濟增長助力
海洋經濟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4個(ge) 百分點。2023年,從(cong) 三次產(chan) 業(ye) 看,海洋第一產(chan) 業(ye) 增加值4622億(yi) 元,第二產(chan) 業(ye) 增加值35506億(yi) 元,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58968億(yi) 元,分別占海洋生產(chan) 總值的4.7%、35.8%和59.5%。
海洋製造業(ye) 增速高於(yu) 全國。2023年,海洋製造業(ye) 增加值29861億(yi) 元,比上年增長7.0%,比全國製造業(ye) 增速高2個(ge) 百分點。其中,海洋船舶工業(ye) 增加值1150億(yi) 元,比上年增長17.6%,船舶製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紮實推進,已進入產(chan) 品全譜係發展新時期。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ye) 發展良好,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全年實現增加值872億(yi) 元,比上年增長5.9%。國內(nei) 外市場對我國化工產(chan) 品需求旺盛,產(chan) 銷增加,海洋化工業(ye) 增加值4343億(yi) 元,比上年增長10.0%。
海洋服務業(ye) 助推國民經濟增長。2023年,海洋服務業(ye) 增加值58968億(yi) 元,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重為(wei) 4.7%,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3個(ge) 百分點,為(wei) 國民經濟增長助力。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ye) 恢複較快,海洋交通運輸業(ye) 增加值7623億(yi) 元,比上年增長8.5%,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近110億(yi) 噸。海洋旅遊業(ye) 增加值14735億(yi) 元,比上年增長10.0%,居民旅遊需求得到釋放,多家郵輪港實現郵輪複航。
海洋能源、食物和水資源供給能力穩步提升。渤中26—6億(yi) 噸級油田等勘探取得新發現,海洋原油、天然氣產(chan) 量同比分別增長5.8%、9.1%,海洋原油增產(chan) 量連續4年占全國原油總增量的60%以上,海上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超17%。優(you) 質海產(chan) 品供給能力不斷提高,海洋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超3500萬(wan) 噸,同比增長近3%,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數量達到169個(ge) ,比2022年增加16個(ge) ,沿海各地深遠海養(yang) 殖裝備製造和投產(chan) 運營不斷取得新進展。
三大需求有效拉動海洋經濟
海洋領域消費持續恢複向好。居民消費需求加快釋放,海洋旅遊消費市場明顯回暖,2023年海洋客運量、海洋旅客周轉量同比分別增長122.3%、125.4%。海洋旅遊消費趨向多元化,融合業(ye) 態不斷湧現,“演藝+海洋旅遊”“博物館+海洋旅遊”等模式成為(wei) 新熱點。居民飲食逐步向品質化升級,海洋水產(chan) 品消費市場供需兩(liang) 旺,2023年全國水產(chan) 品進口額同比增長4.7%,海洋水產(chan) 品價(jia) 格同比上漲3.9%。
海洋固定資產(chan) 投資增勢良好。在港口建設方麵,1—11月,沿海港口固定資產(chan) 投資完成835億(yi) 元,同比增長16.8%,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10.5個(ge) 百分點,港口綠色化和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跨海高鐵、海底隧道建設持續推進,總投資額530億(yi) 元的福廈高鐵、225億(yi) 元的大連灣海底隧道和延伸線工程竣工投用,一批重大海洋工程項目建設進入新階段。
海洋對外貿易量穩質升。2023年,麵對國際需求低迷和國際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等多重風險挑戰,我國海洋船舶工業(ye) 的海船完工量、新接海船訂單量、手持海船訂單量三大指標全球領先,船舶出口到191個(ge) 國家和地區,出口金額同比增長35.4%,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大幅增長,汽車運輸船新接訂單量占到全球總量的82.7%。2023年,我國沿海港口國際航線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超4%,沿海港口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近10%。
科技創新引領現代海洋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
平台建設提升產(chan) 業(ye) 創新支撐與(yu) 服務能力。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穩定運行,海底數據中心加快布局,海洋計量檢測技術創新中心成立。國家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產(chan) 業(ye) 聯盟正式成立,探索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政產(chan) 學研金”協同創新合作的新機製和新模式。天津臨(lin) 港海水淡化與(yu) 綜合利用示範基地一期試驗區完成建設,將解決(jue) 海水淡化關(guan) 鍵裝備規模化應用的驗證問題。
技術突破加速催生產(chan) 業(ye) 發展新動能。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連續運行超20個(ge) 月,累計送電超270萬(wan) 千瓦時。20千瓦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完成海試,標誌著我國海洋溫差能開發利用向海上規模化應用邁出關(guan) 鍵一步。我國首台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成功海試。全球最大功率20兆瓦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成功下線,自主研發設計的2500噸自航自升式風電安裝平台“海峰1001”正式交付。
綠色與(yu) 數智技術應用帶動產(chan) 業(ye) 融合和轉型升級。“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深遠海浮式風電平台直供海上油氣田群,廣東(dong) 青洲、福建興(xing) 化灣、山東(dong) 昌邑等“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製氫”融合示範項目穩步開展。我國首個(ge) 海洋油氣裝備製造“智能工廠”二期工程正式開工,我國船企新接批量甲醇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訂單,新型數字智能化深海養(yang) 殖平台“珠海琴”開工建設。(劉詩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