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院三分之二的患者住不上安寧療護病房
閱讀提示
當生命走到最後,該怎麽(me) 說再見?麵對為(wei) 疾病終末期患者提供身體(ti) 、心理等方麵照料和人文關(guan) 懷的安寧療護,患者和家屬往往持不同意見,安寧療護的社會(hui) 認可度和接受度需進一步提高。與(yu) 此同時,安寧療護學科、安寧療護人才培養(yang) 機製也需進一步完善。
必勝居、靜瀾雅居……在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安寧療護病房,每間病房都有對應的名字。這裏照護的都是無法治愈、步入生命晚期的患者,醫護人員通過安寧療護,減少患者的痛苦,盡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麵對臨(lin) 終患者,人們(men) 既想延長患者的生命,但也擔心過度治療造成生命質量下降,以及給家庭和社會(hui) 帶來過多經濟負擔。安寧療護究竟適合哪些患者?它和消極治療有何區別?針對這些備受關(guan) 注的問題,《工人日報》記者進行了采訪調研。
安寧療護並非放棄治療
現實中,當親(qin) 人罹患重病時,家屬往往選擇積極介入治療,甚至過度治療以延長患者生命,而讓親(qin) 人接受安寧療護可能被視為(wei) “不孝”。對此,北京協和醫學院麻醉學係主任黃宇光強調,安寧療護並非提倡消極治療,更不是放棄治療,而是對無法治愈的疾病終末期患者,采用相對舒緩的方式減少患者的痛苦。
“安寧療護就是讓人善終!”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疼痛科執行主任、安寧療護團隊負責人路桂軍(jun) 介紹,安寧療護是為(wei) 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lin) 終前提供身體(ti) 、心理等方麵的照料和人文關(guan) 懷,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幫助他們(men) 舒適、安詳、有尊嚴(yan) 地離世。
“我父親(qin) 在生命晚期曾飽受癌症帶來的痛苦,在他生命的最後一程,我選擇了安寧療護,為(wei) 他實施舒緩鎮痛鎮靜,讓他連續處於(yu) 睡眠狀態。”黃宇光回憶說,因為(wei) 當時的病情,父親(qin) 隻要醒著就非常痛苦,作為(wei) 家人,我們(men) 實在不忍心。
接受采訪前,路桂軍(jun) 剛剛接診了一位60多歲的中期偏晚腫瘤患者。這位患者在了解到抗癌治療會(hui) 遭遇脫發、惡心、嘔吐等症狀後,不想再繼續抗腫瘤治療,隻希望最後的日子過得舒適些。“患者兒(er) 子得知父親(qin) 想法後,當場淚流滿麵。”路桂軍(jun) 說。
臨(lin) 床中,很多患者和家屬對待安寧療護的意見相左。“在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會(hui) 召集患者的醫療決(jue) 策人及直係親(qin) 屬舉(ju) 行家庭會(hui) 議,詳細說明安寧療護的過程和效果,幫助患者和家屬充分溝通,讓他們(men) 作出最後的決(jue) 定。”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安寧療護團隊護士張鑫焱介紹。
“安寧療護床位太少了”
路桂軍(jun) 帶領的安寧療護團隊包括醫生、護士、醫務社工、臨(lin) 床藥師、安寧共照師、心理谘詢師、誌願者、民俗專(zhuan) 家等。“安寧療護的理念是以患者及照護者為(wei) 中心,在幫助患者控製身體(ti) 症狀的基礎上,不斷地傾(qing) 聽患者和家屬的內(nei) 心想法,注意溝通的方式。”張鑫焱說,比如詢問患者還有什麽(me) 心願沒完成,護士會(hui) 和團隊社工及誌願者一起盡力完成患者的心願。
張鑫焱曾經照護過一位患有肺癌的母親(qin) ,她的兩(liang) 個(ge) 雙胞胎孩子即將高考。“那時是5月,當時她的生存期是按周計,而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讓孩子踏踏實實地備考。”經過張鑫焱和同事們(men) 的悉心照護,這位患者最終等到了孩子們(men) 收到錄取通知書(shu) 。
“很多患者家屬可能剛開始對安寧療護有一些抗拒,但是看到家人能平靜地離開,他們(men) 的心靈也會(hui) 得到一些安慰。”路桂軍(jun) 說。
2017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啟動安寧療護試點工作以來,國家級安寧療護試點已覆蓋全國185個(ge) 市(區)。《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ye) 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設有臨(lin) 終關(guan) 懷(安寧療護)科的醫療衛生機構有4259個(ge) 。
“現有的安寧療護床位還是太少了,像我們(men) 醫院的安寧療護床位,三分之二有需求的患者是住不進去的。”路桂軍(jun) 介紹,安寧療護事業(ye) 剛剛起步,還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求。
目前,國家正在推動安寧療護服務發展。《“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提出,將穩步擴大全國安寧療護試點,支持有條件的省市全麵開展安寧療護工作,完善服務模式,建立服務製度體(ti) 係,提高老年人和生命終末期患者生命質量。
仍需破解多項發展瓶頸
現實中患者和家屬在醫療選擇上相互矛盾的情況時有發生,路桂軍(jun) 認為(wei) ,從(cong) 根源上解決(jue) 這一問題需要從(cong) 保障患者的醫療自主權入手。
黃宇光建議,通過立法確認患者生前預囑的法律地位,確保生前預囑得到尊重和執行,建立完善電子醫療記錄係統和信息共享平台,保障醫院在提供相關(guan) 醫療服務時能夠遵循患者的生前意願,切實嗬護患者落到實處。
記者了解到,2022年,深圳修訂的《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提出,“醫療機構在患者不可治愈的傷(shang) 病末期或者臨(lin) 終時實施醫療措施,應當尊重患者生前預囑的意思”。
關(guan) 於(yu) 擴大安寧療護服務供給問題,路桂軍(jun) 認為(wei) ,不能將傳(chuan) 統的考評機製套用在安寧療護上,需要根據安寧療護的特點製定科學合理的考評、激勵、晉升機製,確保安寧療護人才隊伍的穩定。
“目前,我國安寧療護的專(zhuan) 業(ye) 人才緊缺,相當一部分服務依靠誌願者與(yu) 社會(hui) 護工完成,而且僅(jin) 有少數高校開設了相關(guan) 課程。”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醫學倫(lun) 理與(yu) 法律係主任王嶽強調,需要盡快建立完善安寧療護學科,培養(yang) 造就專(zhuan) 業(ye) 的安寧療護人才。
“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安寧療護的認識相對有限,有的甚至把安寧療護同‘安樂(le) 死’混淆。”對此,王嶽建議,科學普及安寧療護知識,可以在高校普及生命教育必修課,引導公眾(zhong) 正確看待死亡、建立正確的生死觀,提高安寧療護的社會(hui) 認可度和接受度。(記者 竇菲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