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戲劇節為城市提供精神滋養

發布時間:2024-04-10 10: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舞台藝術眾(zhong) 家議】

  作者:胡一峰(係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理事)

  都市人生百態和文化氣質就是城市戲劇的樣貌和氣度。元代的大都、南宋的臨(lin) 安、清代的北京、近代的上海等城市發展進程上鐫刻著元曲、雜劇、京劇、越劇等戲劇藝術的發展足跡和人文氣息。推動戲劇藝術在城市中的普及,可以為(wei) 人們(men) 提供領略城市曆史文脈和時代風采的另一個(ge) 窗口,也更能讓人們(men) 得到多樣而豐(feng) 厚的精神滋養(yang) 。

  前不久,2024年世界戲劇日係列慶典活動在河北廊坊舉(ju) 辦。來自世界35個(ge) 國家的戲劇藝術家齊聚這座被譽為(wei) “京津走廊明珠”的城市,論道競技,交流互鑒,呈現出跨文化交流的魅力,讓人感受到戲劇與(yu) 城市之間相生互榮的關(guan) 係。

  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多個(ge) 城市紛紛舉(ju) 辦主題各異的戲劇節、戲劇日活動,中國戲劇節、烏(wu) 鎮戲劇節、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等品牌效應日趨顯著。在這些戲劇主題的節慶活動中,一方麵,戲劇展現出了對城市發展的精神滋養(yang) ,另一方麵,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大劇院、公園等可以進行戲劇演出的場所種類繁多,為(wei) 戲劇的推陳出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從(cong) 曆史上看,元代的大都、南宋的臨(lin) 安、清代的北京、近代的上海等城市發展進程上無不鐫刻著元曲、雜劇、京劇、越劇等戲劇藝術的發展足跡和人文氣息。都市人生百態和文化氣質就是城市戲劇的樣貌和氣度,使其成為(wei) 城市文化的表征、時代精神的縮影。進入現代,在城市舉(ju) 辦的戲劇節更成為(wei) 演劇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溝通戲劇與(yu) 社會(hui) 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戲劇如燈,照亮了城市的文化天空;城市似幕,映射出戲劇的萬(wan) 千氣象。

  時至今日,城鎮化浪潮和城市發展深入推進,人們(men) 對於(yu) 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種需求既有物質層麵,更有精神層麵,而包括戲劇在內(nei) 的文化供給無疑是滿足高品位高質量文化需求不可或缺的內(nei) 容。特別是在萬(wan) 物互聯的當下,屏對屏的交往漸成主流,人們(men) 借助互聯網享受著更加便捷的線上藝術消費,同時對線下藝術活動的社會(hui) 性精神需求不斷增長。正因如此,作為(wei) 最富現場感的藝術,戲劇撫慰人心、震撼靈魂的功能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重新發掘,這也是當下戲劇節興(xing) 盛的深層動因之一。

  去年,國家話劇院與(yu) 山東(dong) 濟寧在曲阜尼山舉(ju) 辦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因為(wei) 有著豐(feng) 富的原創劇目展演、戲劇藝術工坊和大師講堂,為(wei) 期半個(ge) 月的活動也成了一場戲劇嘉年華,吸引了眾(zhong) 多戲劇愛好者奔赴。有很多觀眾(zhong) 、遊客從(cong) 外地遠赴曲阜,一時間,拉著行李箱進劇院看戲成為(wei) 尼山的一道獨特風景。而在今年世界戲劇日期間,廊坊也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逛夢廊坊·國際戲劇公園,參加一場公園裏的沉浸式小劇場演出,成為(wei) 遊客的新旅遊項目。

  推動戲劇藝術在城市中的普及,可以為(wei) 人們(men) 提供一扇領略城市曆史文脈和時代風采的窗口,也能讓人們(men) 得到多樣而豐(feng) 厚的精神滋養(yang) 。城市舉(ju) 辦戲劇節,不僅(jin) 為(wei) 多樣化的戲劇構建了呈現空間,而且營造了同趣相求的社交場域。借由這一機製,不論是本地居民還是外地遊客,或在地方戲裏品味本鄉(xiang) 本土的溫情,或在外來劇種中感受耳目一新的愉悅,或被經典劇目裏的老故事勾起人生哲思,或為(wei) 新創劇目中的時代風尚擊節讚歎。於(yu) 很多人而言,奔赴戲劇節,不僅(jin) 是耳目之愉的藝術享受,也是心靈洗禮的精神陶冶,更是一次加固社群紐帶的文化儀(yi) 式,由此對文化、城市和人生產(chan) 生更深刻的認知和體(ti) 悟。

  中華民族走向偉(wei) 大複興(xing) 是必然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明互鑒已成為(wei) 世界不同文明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城市發展具備更宏觀的視野,在文明大格局中擘畫文化圖景。可以看到,近年來,各地戲劇節不斷自覺融入國際元素,努力打造文化交流的戲劇載體(ti) 。在今年世界戲劇日的慶典晚會(hui) 上,既有涼山文旅集團的《阿都歌謠》、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婺劇《斷橋》、中國劇協小梅花藝術團的戲曲集錦《送你一朵小梅花》等慣常的中國傳(chuan) 統戲劇,又有來自智利、法國、波蘭(lan) 等不同國度的特色劇目,讓觀眾(zhong) 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戲劇藝術的魅力。

  作為(wei) 人類文明故事的講述者,戲劇是文化交流、溝通人心的橋梁,在溝通情感、增進互信方麵具有獨特優(you) 勢。中國的越劇《梁山伯與(yu) 祝英台》和英國莎士比亞(ya) 的戲劇《羅密歐與(yu) 朱麗(li) 葉》雖是結於(yu) 各自文化土壤的碩果,但因為(wei) 同樣講述美好愛情這一人類的共通情感,所以能在超越國度和民族的跨文化傳(chuan) 播與(yu) 接受中大放異彩。

  人類文明的大美,在異質之美的互相交融中才能真正顯現。就戲劇本體(ti) 而言,開放包容是藝術創新的應有之義(yi) ,有效交流才能保持藝術創造的旺盛活力。通過舉(ju) 辦戲劇節,使中外戲劇藝術的精華之作和當代新作匯聚一堂,講述“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men) ”那些動人的故事,以及麵對衝(chong) 突和挑戰時的困惑和掙紮、突破和奮進,展示不同民族對真善美的持續追求,表達不同文化對藝術真諦的思考和表現,對於(yu) 增進人們(men) 情感共鳴、豐(feng) 富人類精神世界無疑具有獨特作用。

  戲劇節把創作與(yu) 評論、行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供給與(yu) 需求各方聯係到一起,不愧為(wei) 推動藝術交流的有效方式。也因此,舉(ju) 辦戲劇節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需要藝術、商業(ye) 、政府、行業(ye) 等多方力量攜手。需要指出的是,隻有“戲劇”真正繁榮,“節”才有生命力,否則,就可能在消費和流量的狂歡中迷失自我,不但無益於(yu) 城市發展,而且有損戲劇生態。因此,推進戲劇節高質量發展,應當堅持彰顯社會(hui) 效益、植根戲劇本體(ti) 、回應人民需求。而首當其衝(chong) 的是提高參演劇目的藝術質量,給好戲足夠廣闊的舞台,並以戲劇節的舞台促進更多好戲誕生。這就要求健全戲劇評價(jia) 體(ti) 係,緊扣我國社會(hui) 文化主旋律,結合落地城市的特色,設置戲劇節的主題,在此基礎上,借鑒吸取國外著名戲劇節的成功經驗,精心謀劃劇目遴選,大力創新活動樣式,探索建立與(yu) 戲劇藝術發展內(nei) 在需求相互協調促進的商業(ye) 模式。同時,積極充分發揮戲劇評論的作用,一方麵加強對劇目的評析,褒優(you) 貶劣,為(wei) 推動創作出謀劃策;另一方麵強化評論的導賞功能,通過戲劇講座、演後談等多種方式,幫助觀眾(zhong) 更深入地體(ti) 會(hui) 戲劇之美,從(cong) 而把戲劇節真正辦成藝術的盛典、人民的節日。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0日 16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