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改“托老”,貴在服務創新
作者:馬青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學前教育在園幼兒(er) 4093萬(wan) 人,較2022年減少534.5萬(wan) 人。一些民辦幼兒(er) 園麵對經營壓力,開始思考如何轉型。山東(dong) 濟寧一位幼兒(er) 園經營者關(guan) 掉了部分幼兒(er) 園,將其改成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轉型剛剛半年,不斷地被人問“掙錢不”“效益如何”,他坦言,短期內(nei) 掙不了錢,更看中養(yang) 老行業(ye) 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和他一樣,其他想把托幼改成“托老”的幼兒(er) 園經營者,一般也是從(cong) 服務的相似性出發轉型的。
育兒(er) 與(yu) 養(yang) 老正好是人生的兩(liang) 端,對服務的需求卻仿佛畫了個(ge) 圓,起點與(yu) 終點在某些方麵是重合的。比如,幼兒(er) 園需要開在社區周圍,主打就近和便利,居家養(yang) 老服務也同樣屬於(yu) “一刻鍾社區服務圈”的項目,地址選擇、空間設置等方麵與(yu) 幼兒(er) 園頗為(wei) 相近。再比如,小朋友需要照看、陪伴、教育、輔助餐食等服務,早上送,晚上接,社區養(yang) 老的功能也差不多。至於(yu) 從(cong) 業(ye) 者,學前教育專(zhuan) 業(ye) 需要耐心、溫柔、細致,具備一定的唱歌跳舞繪畫等才藝,還要具備一定心理學知識和護理知識,而養(yang) 老服務中,這些能力要麽(me) 是必備項,要麽(me) 是加分項,從(cong) 業(ye) 者轉型,其中的障礙並非不可逾越。
2022年,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1億(yi) 人,占總人口的比重是14.9%。可目前養(yang) 老服務還存在短板,專(zhuan) 業(ye) 化水平不高,差異化服務不夠,專(zhuan) 業(ye) 人才缺口較大。在養(yang) 老服務市場,守護“夕陽”反被視為(wei) “朝陽”產(chan) 業(ye) 。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是幼兒(er) 園轉型的契機之一。
盡管托兒(er) 變“托老”既有可行性,也有便利性,但也要看到轉型的挑戰。例如硬件改造,把幼兒(er) 園小教室改成適合老人用的大教室,衛生間、餐廳、午睡室這些功能場所也要重新規劃,做適老化改造。決(jue) 策者對此需要謹慎盤好成本收益這本賬。有廣東(dong) 的養(yang) 老機構負責人提醒前來調研的人:真要轉型,要做好二三十個(ge) 月回不了本的準備。而從(cong) 業(ye) 者也需要學習(xi) 新的技能,從(cong) 幼兒(er) 護理變成老年護理,從(cong) 教小朋友變成陪老年人。與(yu) 成年人交流,特別是麵對人生經曆豐(feng) 富的老年人,從(cong) 業(ye) 者身份不再是老師,而是服務者。
相比於(yu) 不可替代的幼兒(er) 教育,當前,“托老”服務並沒有被家庭視為(wei) 必需品。人們(men) 在兒(er) 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上是有共識的,並願意為(wei) 此投入。相比之下,對老年人的照護一般被視為(wei) 家庭責任,傾(qing) 向於(yu) 自行解決(jue) ,認為(wei) 老人身體(ti) 條件允許的時候不需要“托老”,等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了,可以雇人在家中照料老人,或是送去養(yang) 老院。的確,“托老”服務屬於(yu) 社區養(yang) 老的一部分,如果服務內(nei) 容隻停留於(yu) 日常照料、生活幫助,那麽(me) ,家庭對其的價(jia) 值感受確實不夠強烈。
所以,“托老”這一養(yang) 老細分市場究竟有多大,還需要在服務產(chan) 品的供給上多動動腦筋。有時候,不是人們(men) 不需要,而是產(chan) 品單一,讓人無從(cong) 選擇。就像老年大學總是一課難求,“托老”機構如果能為(wei) 老人打造豐(feng) 富且平價(jia) 的課程,自然會(hui) 有一定吸引力。
幼兒(er) 園轉型做養(yang) 老,為(wei) 養(yang) 老市場的豐(feng) 富性、多元化發展,提供了一股新鮮力量。將養(yang) 老院和托兒(er) 所有機結合起來,進行“老幼一體(ti) 化”嚐試,在國際上是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鑒的。這種模式中,兩(liang) 個(ge) 機構相對獨立,各有自己的出入口,互不幹擾,但擁有共同的公共活動空間,促進老年人和兒(er) 童之間的交流——孩子為(wei) 老人帶來活力,老人為(wei) 孩子帶來嗬護和人生經驗。當然,這種嚐試也並非完美無缺,有健康、安全等各方麵矛盾需要化解。
總之,幼兒(er) 園的轉型是自救,也是開拓;是現有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對社會(hui) 變遷的積極適應;是解決(jue) 企業(ye) 自身困境,也是為(wei) 未來的社會(hui) 服務賦能。當下,很難用“成功”或者“失敗”去下判斷,因為(wei) 最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創新思路和試錯的勇氣。這種努力,應該被政府看到、支持,更該有社會(hui) 力量的廣泛參與(yu) ,畢竟,托兒(er) 與(yu) 養(yang) 老是未來社區服務的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它們(men) 既是基礎性服務,更有普惠性需求。(馬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