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飄香的土地
【詩意中國】
作者:黃文山
到閩侯縣上街鎮,是想看看一處一千多年前的古縣治、一道曆盡風波至今還在通行的十四門橋和一座屹立於(yu) 閩江邊飽經滄桑的鎮國寶塔。它們(men) 都曾蟄伏在我的心田深處,不時勾起我探賾尋幽的念頭。因此,一踏上上街的土地,心裏就抑製不住一陣陣興(xing) 奮。
記得上世紀中葉,我曾陪同外地的客人幾次造訪洪塘金山寺。這座建在烏(wu) 龍江心的古寺,恰如一隻落碇的航船。在這裏憑欄眺望,對岸是一大片金黃色的沙洲,那裏便屬上街。江邊有一座侯官村,唐時曾是侯官縣治的所在地,也是閩江邊一處繁鬧的古碼頭和集市。後來因遭受洪水侵襲,縣衙遷至福州城裏,碼頭也漸漸荒廢了,但依然留下不少古時遺跡。當地人介紹,上街盛產(chan) 茉莉花,一到初夏時節,花香四溢,這一段江麵終日香氣彌漫。這句話讓我對上街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後來讀蔡襄的《荔枝譜》,他提到福州種植荔枝最多的地方——“洪塘水西,尤其盛處,一家之有,至於(yu) 萬(wan) 株”,說的就是上街。這處鮮花和水果之鄉(xiang) ,讓人遐想聯翩。
上街古名“花嶼”,光聽這名字,就可以想見一片汀洲上繁花盛開的情景。五代時中原板蕩,而福建相對安定,閩王王審知大力延攬北方士人來閩。唐代詩人韓偓來到福州,麵對水鄉(xiang) 花田,不禁感慨吟詠:“四序有花長見雨。”其時,曾為(wei) 王審知前鋒將領、軍(jun) 功赫赫的林碩德請求王審知為(wei) 其新落成的府第題匾。王審知得知府第四周清溪環繞,風景優(you) 美,略一思索即題寫(xie) “上溪”二字。林碩德和族人先後興(xing) 修了六座石橋,上溪村莊隨即興(xing) 盛,且形成街市。因福州方言“溪”與(yu) “街”諧音,漸漸地“上溪”就被叫成了“上街”。
上世紀乘車經過上街時,看到這裏的土地平曠,公路兩(liang) 旁種有大片的甘蔗田,村子周圍則環繞著蒼翠的荔枝林。南宋詩人喻良能詩雲(yun) “荔子林邊甘蔗洲”,說的就是這裏的景象。上街有一個(ge) 村莊因為(wei) 廣植甘蔗而叫“蔗洲”。而茉莉花田,則是最讓人賞心悅目的景色:潔白的小小花瓣團團簇簇,散發出濃烈的香氣。
花香果豐(feng) 之地,自然讓人心馳神往。但過去,上街在人們(men) 的心目中,隻是福州的遠郊。
拉近上街與(yu) 主城區距離的最初是鯉魚洲國賓館。國賓館就選址在上街鎮的沙堤村。賓館緊鄰閩江,是一處江南園林式的建築,水光山色,美不勝收。
2000年,大學城選址上街,開啟了這片古老土地全新的征程。十數所高等院校在上街平原上次第排開,每一所學校都是一座風景獨特的大花園。上街成了聞名遐邇的文化教育主題城鎮。
我們(men) 來到旗山腳下的榕橋村,它古名“惠化裏”,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村落。榕橋村顧名思義(yi) :村前有一棵碩大的榕樹,濃蔭匝地;一條窄而長的溪橋,承載著村莊的千年故事。
這座有十四個(ge) 橋墩的平梁石橋始建於(yu) 五代閩國,北宋元豐(feng) 以後曾進行過數次重大維修。橋長近百米,橋麵寬1.74米。尤為(wei) 珍貴的是,在連接村頭的橋板上刻著這樣一行字:“元豐(feng) 二年十二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畢。石匠張保。”
十四門橋近旁就是一所高校的校園。有意思的是,從(cong) 村口向外張望,這座古樸的石橋似乎一直延伸進具有鮮麗(li) 現代建築風格的校園裏。古與(yu) 新,在這裏和諧對接。這情景,一時令人恍惚。
我們(men) 又來到閩江南岸的侯官村。一千多年前,這裏是侯官縣治所在地,也是一處熱鬧的水陸碼頭。而今我就站在閩江畔,看江水湯湯而流。身旁矗立著四角七層、高6.8米的花崗岩塔——鎮國寶塔。這座雕飾古樸、造型別致的石塔,見證了一川江水的造化之功。
閩江行至淮安遇岊山,被劈成兩(liang) 支,一為(wei) 北港,縱貫福州市區;一為(wei) 南港,折向南流,納大樟溪後至馬尾與(yu) 北港會(hui) 合,東(dong) 注入海。上街的大片土地就是閩江大轉彎時堆積而成的沙洲,同時也是海潮上溯到達的地方。侯官因水而興(xing) ,卻也因水而毀。建於(yu) 唐武德六年(623年)的侯官縣治,在160多年後的唐貞元五年(789年)被一場鋪天蓋地而來的洪水淹沒,從(cong) 此,“縣治移入州城”。但不管風吹浪打,鎮國寶塔始終屹立江畔,成為(wei) 侯官古邑的標誌性建築。
庭院深深的大本厝位於(yu) 厚美村。大本厝的建造者張大本,因為(wei) 種植水果和茉莉花,積累了大量財富。他購下一處廢棄的果園,精心打造成一座三進三天井的全木結構大宅。讓人讚歎的是,曆經近二百年風雨洗刷,這座清代建築風格的經典之作依然保持完好,成為(wei) 多部影視作品的取景地。
夜晚,我們(men) 在上街一座江南園林式的酒店就餐。從(cong) 酒店餐廳的窗戶向外望去,整個(ge) 上街燈火璀璨,霓虹燈閃爍,流光溢彩。不禁感歎,昔日的城市遠郊,已然成為(wei) 現代化的文化街區——但十四門橋還在,鎮國寶塔還在,大本厝還在,校園裏的荔枝林還在,還有那馥鬱的茉莉花香,依然在初夏時節逾街越巷,靜靜地述說著這片土地的昨天與(yu) 今天。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2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