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博物館時,觀眾在談論什麽
記者 劉海紅
2023年,國家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zhong) 超675萬(wan) 人次、南京市博物總館接待遊客近370萬(wan) 人次,今年2月,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當天接待觀眾(zhong) 5000人次……當持續火爆下的博場館“花式”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時,“人從(cong) 眾(zhong) ”的觀眾(zhong) 在博物館中獲得了什麽(me) ?有哪些新體(ti) 驗?本文從(cong) 另一個(ge) 視角提問——
“最有性價(jia) 比的興(xing) 趣班”
每次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展廳,都能看到很多觀眾(zhong) 一邊用相機拍攝文物細節,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什麽(me) 。“上大學的時候,我的老師說過一句話:‘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設計人的靈感源泉,要多從(cong) 這方麵下功夫,設計出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從(cong) 事動畫設計的黃輝雲(yun) 向記者展示了他相機中拍攝的畫麵,“都是很經典的圖案,我反複看它們(men) ,常常會(hui) 參考它們(men) 來設計人物的服飾細節。”他說。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來說,如今的博物館熱是觀眾(zhong) 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雙向奔赴,也是人們(men) 文化自信的體(ti) 現,從(cong) 走進博物館到熱愛博物館,再到利用博物館的資源,觸手可及的傳(chuan) 統文化素材成為(wei)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源頭活水,為(wei) 各行各業(ye) 的人提供養(yang) 分。
“你跟上講解老師好好聽。”清明假期,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內(nei) ,張女士督促她8歲的女兒(er) 。“趁假期帶她來北京長知識,機會(hui) 難得,希望她有所收獲。”麵對記者,張女士略帶靦腆地說,“博物館裏藏著很多有用的知識,我不懂這些,但我希望我女兒(er) 以後能懂,所以帶她參加了很多博物館的研學活動。”
在人頭攢動的博物館中,一部分觀眾(zhong) 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家長,他們(men) 帶著孩子或找研學機構,聽“老師”講述博物館中的知識,或自己“遛娃”,在能力範圍內(nei) 為(wei) 孩子解讀展板上的內(nei) 容。對他們(men) 來說,博物館提供的各類活動是“最有性價(jia) 比的興(xing) 趣班”。
來博物館,又不是為(wei) 了博物館
春日的故宮博物院內(nei) ,紅牆黃瓦間花團簇簇,隨手一拍就是一幅“最美人間四月天”的美好圖景。院內(nei) “曆史之遇——中國與(yu) 西亞(ya) 古代文明交流展”“紫禁城與(yu) 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等展覽現場人潮湧動。“聽說文華殿展出了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以及其他收藏機構的大約200件文物精品,今天約朋友一起來看,結果人太多了,想仔細看太難了,索性去拍拍花吧。”在校大學生楊月月看完展覽後不禁發問,“怎麽(me) 來看展覽的人這麽(me) 多?”
一有空就去博物館是楊月月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她發現,去博物館不止是看展,還可以社交。她認為(wei) ,跟朋友就某一個(ge) 話題進行探討時,找一個(ge) 同主題的展覽是最為(wei) 合適的方式,不但能開拓思路、豐(feng) 富話題,還能在更為(wei) 嚴(yan) 謹的線索下進行頭腦風暴,這是對書(shu) 本知識的有益補充。
與(yu) 楊月月一邊社交一邊“充電”不同,高原自小愛好逛博物館,“這是我的習(xi) 慣,每到一座城市首先必去博物館,了解了城市的曆史人文、民俗風情後,才能避免在城市走馬觀花。”與(yu) 其說是一個(ge) 習(xi) 慣,高原對博物館似乎有了功能上的依賴,“看完博物館才能做旅遊攻略。”他說,跟他出行的家人、朋友、同事都很喜歡去文博場館,對他來說,一座城市的文博場館就是一條基礎旅遊路線,它們(men) 的豐(feng) 富程度決(jue) 定著他對這座城市的了解程度。
“博物館中的高科技讓我大開眼界。”退休後的吳先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完“數說犀尊”展覽後對現場的3D打印尤為(wei) 感興(xing) 趣,“我第一次見到3D打印機,它能打印出來各種大小和材質的犀尊。”說到為(wei) 何喜歡逛博物館,吳先生坦言,一開始隻是消磨時間,理由是“反正不要門票”,後來發現博物館裏的舊東(dong) 西有很多新玩法,改變了他的對博物館的印象,所以他現在一周要去一到兩(liang) 次博物館,“看看有沒有什麽(me) 新玩意兒(er) ”。
隨著越來越多科技元素被應用到博物館的展陳中,展廳逐漸“活”了起來,提取圖案、代入場景、3D打印……這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技術是輔助觀眾(zhong) 更好了解文物的有效手段,而博物館也通過營造這些新場景,吸引更多觀眾(zhong) 走進來。
以正確“姿勢”實現雙向奔赴
在大部分觀眾(zhong) 在博物館體(ti) 驗了優(you) 質的文化服務時,也有一部分觀眾(zhong) 發現隨著博物館熱而來的問題——孩子追逐打鬧、大人靠展櫃坐下歇腳、講解員被裏三圈外三圈地圍住……當越來越多觀眾(zhong) 湧進博物館時,不可避免的是觀展體(ti) 驗的下降。“原本覺得博物館是享受文化的愜意場所,如今也變了味。”“還有人大聲接打電話,完全把博物館當菜市場了。”“身旁有人開著直播,大談秘聞、傳(chuan) 說、野史,講解全靠臆測。”在社交軟件關(guan) 於(yu) 博物館預約攻略的評論區,大量網友表達了在博物館的某些不好體(ti) 驗。
為(wei) 應對這些難題,一些博物館相繼出台整治措施,明確“禁止私自商拍”“禁止自媒體(ti) 直播”“禁止穿拖鞋”等,並采取了預約門票、取消周一閉館、延時開放、設置文明參觀提示等舉(ju) 措,力爭(zheng) 在保證優(you) 質文化服務供給的同時,還遊客一個(ge) 安靜、舒適、文明的參觀環境,不斷探索應對博物館熱的更好方式。
一方麵,作為(wei) 公益性文化場所,博物館在免費的同時還推出了一係列文化活動,力爭(zheng) 不辜負觀眾(zhong) 對博物館的熱情,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更好的參觀體(ti) 驗。另一方麵,觀眾(zhong) 走進博物館是為(wei) 了體(ti) 驗更好的文化服務,如果部分觀眾(zhong) 辜負館方的用心、用力、用情,將會(hui) 有礙觀眾(zhong) 與(yu) 博物館之間的雙向奔赴。有網友表示:“‘文明’是博物館的底色,駐足靜觀、有序拍攝,認真感知文化之美,才是參觀博物館的正確‘姿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