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高校科技創新要走好向“新”提“質”之路

發布時間:2024-04-12 09:4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付夢印(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校長)

  新質生產(chan) 力的特點是創新,關(guan) 鍵在質優(you) ,本質是先進生產(chan) 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校科技創新要走好向“新”提“質”之路。

  作為(wei) 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高校需深刻認識和把握全球科技競爭(zheng) 先機,堅持用係統思維謀劃,向“新”發力,聚焦前沿突破。麵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高校應走出已有學科專(zhuan) 業(ye) 的“舒適區”,增強學科專(zhuan) 業(ye) 布局的前瞻性和引領性,布局適應未來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新學科,強化新興(xing) 交叉學科內(nei) 涵建設,打造新質生產(chan) 力的學科生長點。要加強有組織科研,優(you) 化科研工作體(ti) 製機製,釋放創新活力,增強基礎科研水平,向科技的深度和廣度進軍(jun) ,產(chan) 生更多“從(cong) 0到1”的顛覆性技術、交叉性技術、原創性技術。

  提“質”發展,賦能產(chan) 業(ye) 前行。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要以一體(ti) 推進教育改革、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高質量發展為(wei) 抓手,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高質量建設,邁向全球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中高端。要擔負好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的重大任務,加快本碩博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著力培養(yang) 能夠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和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創新領軍(jun) 人才和優(you) 秀工程技術人才;要搭建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平台,完善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破五唯”“立新標”並舉(ju) ,為(wei) 激發更多具有創新思維、創新勇氣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活力營造良好生態。同時,要著力推動“從(cong) 1到10”的高質量轉化應用,打通先進技術、創新人才與(yu) 產(chan) 業(ye) 一線的交互路徑,推動現代產(chan) 業(ye) 走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為(wei) 實現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的雙向賦能,近年來,我們(men) 與(yu) 地方政府共建了“長三角智能製造與(yu) 裝備創新港”,聚焦前沿理論、關(guan) 鍵技術、裝備應用,集成整合了學校科研大團隊和科技創新資源,吸引西北工業(ye) 、和平重工等龍頭企業(ye) 集聚到原始創新最前端,實現高校和企業(ye) 在物理空間上“零距離”,科研人員可以深度參與(yu) 企業(ye) 研發應用工作,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協同進行。目前,創新港在智能焊接與(yu) 高效增材技術等領域已經實現裝備應用。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形勢逼人,使命催人,時間不等人。高校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把科研優(you) 勢、人才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創新優(you) 勢,為(wei)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2日 0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