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全國人大代表暢談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我們趕上了好時代!”

發布時間:2022-03-10 08:47:00來源: 北京日報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圓滿閉幕後,北京冬殘奧會(hui) 的火炬接力點亮了北京這座“雙奧之城”。正在召開的全國人代會(hui) 上,冬奧盛會(hui) 自然也被代表們(men) 所關(guan) 注。

  李勇代表:

  親(qin) 身參與(yu) 冬奧安保 致敬幕後英雄

  一說起冬奧會(hui)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保安服務總公司海澱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兼企業(ye) 管理部主任李勇就打開了“話匣子”。

  冬奧會(hui) 期間,北京市保安服務總公司海澱分公司總計派出2000餘(yu) 名保安員,參與(yu) 到首都體(ti) 育館和五棵鬆體(ti) 育中心2個(ge) 比賽場館、海澱區7家簽約酒店及3家保障酒店的安保工作中,負責人員安檢和秩序維護。“為(wei) 了完成好這項任務,我們(men) 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包括製定安保方案,做好人員調配,對保安員進行全方位培訓等。”李勇說。

  做好安保工作並不容易。負責冬奧場館的保安員除了要接受防疫培訓以及創傷(shang) 包紮、心肺複蘇等醫療急救方麵的訓練外,還要接受冬奧知識、賽事禮儀(yi) 等方麵的專(zhuan) 業(ye) 培訓。

  “例如花滑項目,比賽進行中現場要盡量保持安靜。保安員在執勤過程中不能因自身行為(wei) 影響運動員比賽和觀眾(zhong) 觀賽。如果有觀眾(zhong) 在運動員完成動作前出現大聲喝彩、鼓掌等情形,保安員要用手勢或肢體(ti) 語言及時製止。但當運動員完成比賽後,觀眾(zhong) 不僅(jin) 可以起身鼓掌,甚至被允許向冰場內(nei) 投擲毛絨玩具。像這樣的賽事禮儀(yi) ,現場保安員都要提前熟記。”李勇說。

  這是李勇人生中第二次參與(yu) 奧運,上一次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他引以為(wei) 傲,“我們(men) 趕上了好時代!”他說,2000餘(yu) 名保安員絕大部分是年輕人,雖然工作很辛苦,但他們(men) 以此為(wei) 榮。“安保人員、誌願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員,他們(men) 辛勤工作、默默付出,都是保障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順利舉(ju) 辦的‘幕後英雄’。向他們(men) 致以敬意!”

  伊彤代表:

  用好冬奧科技成果遺產(chan)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伊彤一直關(guan) 注科技創新領域。“在北京冬奧會(hui) 上,共有200多項科技成果得到應用,其中有4項技術是在全球首次推出,33項技術是在冬奧會(hui) 首次使用,充分彰顯了科技創新力量。”伊彤自豪地說。

  伊彤介紹,早在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即設立“科技冬奧”重點專(zhuan) 項,全麵發揮科技對冬奧的支撐作用。她所在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也積極參與(yu) 其中,承擔了多項“科技冬奧”的重點專(zhuan) 項項目。“‘科技冬奧’重點專(zhuan) 項麵向冬奧會(hui) 實際需求,圍繞辦賽、參賽、觀賽、安全、示範5大板塊部署科研任務。幾年來,攻克了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示範了一批前沿引領技術,轉化了一批綠色低碳技術,建設了一批示範工程,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高質量辦賽和運動員高水平參賽提供了有力支撐。”伊彤說。

  提起這些科技成果,伊彤如數家珍:國家速滑館已成為(wei) 綠色低碳和智慧場館的代表;火炬能夠在大風、低溫環境中穩定燃燒,實現“永不熄滅”;通過機器人完成水下火炬傳(chuan) 遞,則展示了我國的機器人技術實力;開幕式上,由4萬(wan) 多塊LED模塊組成的LED地麵顯示係統為(wei) 大家奉獻了一場視覺盛宴;科學化的訓練方法和裝備,為(wei) 運動員取得優(you) 異成績提供了有力支撐;圍繞“5G+8K”、雲(yun) 轉播平台、VR觀賽、智能語音服務等方麵開展的研發攻關(guan) ,則提升了觀眾(zhong) 的觀賽體(ti) 驗,塑造了冬奧的“科技感、未來感”等。

  伊彤表示,這些科技成果,既是冬奧會(hui) 的寶貴財富,也是北京推動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財富。在後奧運時代,要讓它們(men) 在城市發展中持續發揮作用,讓冬奧科技成果成為(wei) 推動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動力。

  田春豔代表:

  創建殘疾人友好社會(hui)

  綻放生命精彩,禮讚自強不息。正在召開的北京冬殘奧會(hui) ,讓人們(men) 對殘疾人運動員投以更多的關(guan) 注和敬意。“借著這陣‘東(dong) 風’,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也會(hui) 走向更高水平,推動殘疾人友好型社會(hui) 更快建成,讓我們(men) 拭目以待!”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第三檢測所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田春豔很有信心。

  田春豔表示,在殘疾人保障法、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推動下,我國殘疾人自主安全出行、出入建築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各方麵的便利性均得到很大提升,為(wei) 殘疾人擴展生活空間,能夠像普通人一樣參與(yu) 社會(hui) 生活提供了基礎條件。城市人行道設置了盲道,過街天橋設置了坡道或電梯,一些科技企業(ye) 為(wei) 聽障人士、視力障礙人士開發了便於(yu) 表達、交流的新型輔助設備……這些措施都是建設無障礙環境的有力保障。

  “但我們(men) 也要看到,無障礙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進步,卻依舊任重道遠。”田春豔也將建議帶上會(hui) 。她提出,在無障礙設施規劃與(yu) 設計時,應充分聽取殘疾人的意見和建議,在工程驗收時應組織殘疾人士參加。

  此外,田春豔認為(wei) ,創建真心接納殘疾人的友好環境格外重要。“隨著社會(hui) 進步,精神文明水平越來越高,人們(men) 關(guan) 心關(guan) 愛殘疾人並幫助他們(men) 融入社會(hui) ,殘疾人的生活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盡管如此,田春豔認為(wei) ,仍要大力宣傳(chuan) 、倡導對殘疾人接納、關(guan) 心、友愛的社會(hui) 氛圍,在幼兒(er) 園、中小學加強平等與(yu) 關(guan) 愛教育,給殘疾人學習(xi) 和就業(ye) 創造更多的條件,“要盡一切能力幫助殘疾人像普通人一樣走出家門,邁向更廣闊的空間。”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