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評】12罐可樂換出“小超市” 守望相助總能給人力量
12瓶可樂(le) ,可以變成什麽(me) ?上海浦東(dong) 一小區的居民給出了答案:一家“小超市”。4月11日晚,該小區一位業(ye) 主拿出12瓶可樂(le) ,放在樓棟大堂共享給鄰居。隨後幾日,不斷有鄰居來拿可樂(le) ,並留下其他物品供鄰居們(men) 取用,於(yu) 是辣醬、護膚品、方便麵、咖啡、啤酒、寵物尿不濕等紛紛湧現。有人提供了置物架,將物品分類擺放。有人成了管理員,負責理貨、消毒。
在疫情牽動人心之時,這場12瓶可樂(le) 開啟的“以物換物”奇妙之旅,在網上贏得了一片點讚。這種來自身邊鄰居的互幫互助、無私分享,自有閃閃發光的動人力量。長期以來,我們(men) 都有一種感覺:大城市講究“邊界感”、強調個(ge) 人隱私,鄰居之間多是“熟悉的陌生人”,很多人小時候經曆過的左鄰右舍間熟絡氛圍,在如今的都市生活裏越來越稀少。但“12瓶可樂(le) ”的故事重塑了這種觀感:即便身處陌生人社會(hui) 的大都市,當你需要的時候,鄰居們(men) 仍會(hui) 紛紛伸出手——哪怕你們(men) 連對方的名字都不知道。
其實,“12瓶可樂(le) ”隻是一個(ge) 縮影。以筆者居住的小區為(wei) 例,因為(wei) 年輕人多,小區早已開啟“以物換物”模式,蔬菜、米麵等食物換抽紙等必需品,洗發水換藥……小區微信群簡直成了一個(ge) 微型線上市場。除了交換,人們(men) 還會(hui) 直接贈送。當然,獲贈者還是多會(hui) “回禮”表達謝意。大家都很自覺地噴上消毒水,掛在門把上,等人來取,避免接觸。
身處其中,筆者尤其能感受到來自鄰居們(men) 的善意和溫暖。在上海疫情防控吃勁、物資供應保障還未充分暢通的當下,這種互助是一種群眾(zhong) 間自發的生存策略和救急智慧,也在精神層麵鼓舞了人們(men) :麵對疫情,我們(men) 從(cong) 來不是一個(ge) 人。我們(men) 始終在一起,風雨同舟,守望相助。
當然,“以物換物”也是一種提醒,城市保供還應該更快些、順暢些、打通“最後100米”力度還要更大些。這也是上海自本輪疫情以來與(yu) 疫情防控同步推進的重要工作。隨著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的劃分,對應的物資保障方案也已出台。防範區內(nei) 的一批超市賣場開始營業(ye) ,封控區、管控區則繼續在線上團購、線下送貨上打通關(guan) 卡、提升效率。“12瓶可樂(le) ”能變成“小超市”,也說明居民手中的物資在增多,背後是上海的保供工作正在持續改進,期待溫暖的互助貨架更充盈。(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之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