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節令食品的月餅是怎麽被“玩壞”的
“對單價(jia) 超過500元的盒裝月餅實行重點監管”“月餅包裝層數不超過3層”“月餅不應與(yu) 其他產(chan) 品混裝”……中秋佳節將至,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此前聯合發布的公告,盒裝月餅有望進一步“瘦身”。
規定明晰,效果如何?就媒體(ti) 走訪來看,線下商超與(yu) 電商平台,大多數上市月餅都算合規,但刻意打擦邊球,集中標價(jia) 499元也成了一景。此外,一些線上月餅標價(jia) 499元,但另需運費五六百元“補差價(jia) ”;有的網售禮盒內(nei) 含茶葉、紅酒、咖啡甚至手機支架等,與(yu) 節令傳(chuan) 統“八竿子打不著”;還有商家偷偷售賣高達2000元的禮盒,私下添加微信方可獲取產(chan) 品報價(jia) ……不難看出,嚴(yan) 規之下“加料”月餅並未絕跡,究竟是誰還在買(mai) 賣違規月餅?實在值得追問。
要看到,“八項規定”落地已近十年,當時節日期間整風肅紀的標誌性一炮就打向了“公款月餅”。隨著作風建設持續推進,禁止公款送月餅送節禮等高壓態勢已形成。可另一方麵,某些改頭換麵、隱形變異的動向從(cong) 未止息,諸如什麽(me) 不記名券卡、快遞收禮等都提醒著:轉作風、樹新風,既得持續用力、久久為(wei) 功,又得緊盯節點、防微杜漸。節點即考點,扭住苗頭性問題不放,追查種種違規月餅流向了哪,中間有沒有暗藏貓膩、滋生腐敗,很有必要。
月朗風清,清爽過節。月餅承載著團圓、美滿的美好寓意,中秋佳節品嚐月餅、饋贈月餅的傳(chuan) 統風俗源遠流長。月餅終究是用來吃的,意趣在於(yu) 攬風賞月、闔家團圓、促膝談心,剝離掉附著其上的功利意味,領明月澄澈,發思古幽情,這穿越千年時光而來的傳(chuan) 統才會(hui) 更有魅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