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副中心三大地標成型 打造綠色新建築典範

發布時間:2022-10-10 08:42:00來源: 新京報

  “一天一個(ge) 樣兒(er) 的三大建築”

  在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裏散步、慢跑的人群中,總能見到一張熟臉,程廣森。

  程廣森是土生土長的通州人,在通州老地標——東(dong) 方化工廠裏有他盡情揮灑過的青春歲月。而今,東(dong) 方化工廠疏解騰退,被打造成了公園。對於(yu) 建在公園裏的副中心三大新地標,程廣森也一直關(guan) 注著。

  “大運河博物館、副中心圖書(shu) 館、副中心劇院,這三大建築的造型都很有特點,所以它們(men) 還分別叫運河之舟、森林書(shu) 苑、文化糧倉(cang) 。尤其副中心劇院四千塊幕牆,說是沒有任何兩(liang) 塊是完全一致的。”程廣森時常從(cong) 新聞中看到關(guan) 於(yu) 三大建築的報道。

  大運河博物館建築麵積約10萬(wan) 平方米,建築高度35米。博物館由“主樓”和“市民共享大廳”兩(liang) 棟建築單體(ti) 組成。兩(liang) 組建築之間設有一條水街,觀眾(zhong) 穿行時,可通過玻璃幕牆看到博物館內(nei) 部,水街在夜間也可以開放,將整個(ge) 區域打造成一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館”。未來,這裏將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hui) 教育、文保修複等功能於(yu) 一體(ti) 。

  “文化糧倉(cang) ”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設計理念源自通州古糧倉(cang) 和運河船帆,建築麵積12.5萬(wan) 平方米,集文藝演出、展覽展示、藝術普及教育、文化交流體(ti) 驗功能於(yu) 一體(ti) 。傳(chuan) 承高品質、高水準的國家大劇院藝術標準,國內(nei) 外優(you) 秀劇目可以在這裏無縫落地。

  城市副中心圖書(shu) 館是坐落於(yu) 六環公園邊的“森林書(shu) 苑”,設計理念源於(yu) 中國傳(chuan) 統“赤印”和銀杏樹葉片,建築麵積約7.5萬(wan) 平方米,建築高度22.3米,設有古籍文獻館、藝術文獻館、少兒(er) 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區、開架閱覽區、立體(ti) 書(shu) 庫、報告廳等功能分區。

  每次經過時,程廣森會(hui) 專(zhuan) 門看一看三大建築今天建成什麽(me) 樣子了。“一天一個(ge) 樣兒(er) !現在從(cong) 外麵看,已經能看出它們(men) 大概的樣子了。”

  副中心再新增百萬(wan) 平方米近零能耗建築

  和程廣森一樣,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重大項目總監、三大建築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也一直在關(guan) 注著副中心三大地標的建設進展。但不同的是,他還關(guan) 注著施工的質量、品質,必須達標“綠色建築”。

  半個(ge) 月前,城市副中心召開綠色建築新聞發布會(hui) ,截至目前,副中心155平方公裏範圍內(nei) 已有67個(ge) 項目獲得綠色建築標識,建築麵積約1005萬(wan) 平方米。近年來,城市副中心大力推行綠色建築,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三大建築——城市副中心劇院、首都博物館東(dong) 館、城市副中心圖書(shu) 館就是典型代表。

  陳宏達告訴新京報記者,在三大建築項目區域規劃階段,就將開放共享、綠色高效作為(wei) 項目設計建設的指導思想,創新性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築集群各自獨立建設的固有模式,實現了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shu) 館、博物館、共享配套設施及軌道交通預留車站五個(ge) 單體(ti) 建築一體(ti) 化設計建設的模式創新。

  在項目建設中,三大建築通過設置下沉式綠地、鋪設透水鋪裝、設置與(yu) 綠心公園連通的運河故道景觀水係等,建成了一套滯蓄消納、生態排水的雨水排除係統和自然河道係統,可達到五十年一遇雨水不外排的設計目標,讓這裏成為(wei) 真正的“海綿城市”。按照測算,三大建築可調蓄水量約4.6萬(wan) 立方米,雨水每年回用量達約3萬(wan) 立方米。

  三大建築還把綠色節能的新型設備運用推廣。比如,在圖書(shu) 館和博物館兩(liang) 項目中引入光伏發電作為(wei) 能源係統的補充,在優(you) 先供應自身用電的同時,多餘(yu) 電量直接並入國家電網,實現了“自發自用,餘(yu) 量上網”的應用模式。“圖書(shu) 館項目結合自身銀杏葉片屋頂天棚的設計風格,在每組‘樹冠’中間的天窗上安裝了太陽能薄膜光伏係統,鋪設麵積達960平方米,年發電量將高達25.6萬(wan) 度。博物館項目結合自身大屋架結構的形式特點,在金屬屋麵上分布安裝了364塊薄膜光伏玻璃,年發電量約達6.06萬(wan) 度。”

  再比如,城市副中心圖書(shu) 館項目創新應用了電子染料液晶智能調光玻璃的新型設備,應用麵積達1350平方米。

  三大建築投入運營後,相比同類型未采取節能減排措施的公共建築,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207噸。未來,這裏將成為(wei) 城市副中心率先亮相的公共文化設施和北京市綠色建築科技應用的最新典範。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十四五”時期,副中心將繼續大力推行綠色建築,力爭(zheng) 再新增100萬(wan) 平方米近零能耗建築。2030年起,具備條件的新建建築全部按照超低能耗標準設計建設。

  ●立足北京“四個(ge) 中心”的城市定位,打造和諧宜居之都,北京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綠心森林公園,大運河博物館、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shu) 館、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三座新地標已初露芳容。目前,三大建築正在進行內(nei) 部精裝修,力爭(zheng) 2023年底前向公眾(zhong) 開放。

  2019年10月28日

  三大建築及共享配套設施正式開工。

  2020年年底

  三大建築項目主體(ti) 結構全麵衝(chong) 出“地平線”。

  2021年上半年

  三大建築實現結構封頂。

  2021年年底

  三大建築完成外幕牆施工。

  2022年年底

  力爭(zheng) 基本完成內(nei) 部精裝修。

  2023年

  力爭(zheng) 麵向公眾(zhong) 開放。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