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博物館 看見鄉愁和未來現代化農業
走進農(nong) 耕營地 之1
米黃色牆體(ti) 、墨綠色攢尖式屋頂的建築群旁,銀杏葉密密地落在牆根和路側(ce) 。中西合璧風格的園林裏,典雅、靜謐。令人難以想到的是,精美的建築裏麵,陳列著鐮刀、鐵犁、石滾、簸箕等傳(chuan) 統農(nong) 具。
朝陽區東(dong) 三環北路,坐落著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它保存了14萬(wan) 餘(yu) 件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藏品,是全國收藏傳(chuan) 統農(nong) 具範圍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全的機構。近日,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等60個(ge) 單位入選全國第一批農(nong) 耕文化實踐營地名單。
“處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曆史節點上,我們(men) 發現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仍是很有魅力的,它滋養(yang) 著今天的農(nong) 業(ye) 進步,並給當代人以信心和啟發,讓農(nong) 業(ye) 成為(wei) 有奔頭的產(chan) 業(ye)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農(nong) 業(ye) 曆史研究部主任唐誌強說。
名稱:
全國農(nong) 業(ye) 展覽館(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
地點:
北京市朝陽區東(dong) 三環北路
成立時間:
195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全國農(nong) 業(ye) 展覽館;1983年,國務院批準在全國農(nong) 業(ye) 展覽館基礎上籌辦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
服務內(nei) 容: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藏品涵蓋人文和自然兩(liang) 個(ge) 領域,目前總量14萬(wan) 餘(yu) 件,並開展科普教育宣傳(chuan) 活動
農(nong) 業(ye) 博物館裏濃縮數千年農(nong) 業(ye) 曆史
靜謐的櫥窗裏,兩(liang) 頭逼真的牛模型,中間橫抬一杠,杠後接續直轅犁,一個(ge) 農(nong) 夫形象的人偶在後麵牽著牛繩。“這組模型展現的是漢代的‘二牛抬杠’。在兩(liang) 千年前,中國人就掌握了成熟的牛耕技術。”唐誌強介紹。
博物館裏以草葉為(wei) 裙的遠古人類模型,濃縮了在農(nong) 業(ye) 出現之前,人類依靠漁獵和采集,在地球上生活了200多萬(wan) 年的光陰。直到一萬(wan) 餘(yu) 年前,生活在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人們(men) ,吃上了人工馴化的穀子和稻米。
“種植水稻是中華農(nong) 耕文化開始形成的標誌。糧食產(chan) 量不斷提高,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才得以代代繁衍不息,並走向壯大。”唐誌強慢慢走過展櫃,向記者講述,“戰國時代,鐵製農(nong) 具、牛耕、選種、施肥、灌溉等先進農(nong) 業(ye) 技術的出現與(yu) 發展,使得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經濟有了巨大的飛躍,並跨入世界領先國家行列。這種領先地位,經曆漢唐、跨越宋元,直至明清。”
今年57歲的唐誌強,在博物館已經工作了35年。對博物館裏的精藏展品,他如數家珍。但最近這些日子,他最常看的展品卻是5號館進門右手處牆上新掛著的八張圖表。八張圖表是八張柱形圖,呈現了從(cong) 2012年到2021年國內(nei) 三農(nong) 多項指標的變化情況: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持續增長,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穩定提升,現行標準下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nong) 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強勁增長,肉類、牛奶、禽蛋、水產(chan) 品等穩定供給,糧食產(chan) 量邁上新台階,棉花、油料、糖料穩定供給。
他告訴記者,博物館裏濃縮了上千年的農(nong) 業(ye) 曆史,每次把這些曆史載體(ti) 從(cong) 頭到尾走一遍,都會(hui) 由衷體(ti) 會(hui) 到中國農(nong) 業(ye) 在這十年取得的成就有多了不起,“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我們(men) 更需要繼續探尋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的精華部分,因為(wei) 這對今天中國的鄉(xiang) 村邁向全麵振興(xing) 意義(yi) 重大。”
“在傳(chuan) 統中麵向未來”
1987年7月,23歲的胡澤學,坐了20個(ge) 小時的綠皮火車,從(cong) 湖北武漢到達北京。一路上,他見到了從(cong) 長江流域到黃河流域的農(nong) 田風貌,火車呼嘯著駛過了水稻田、玉米地。
“幾千年的光陰裏,中國農(nong) 民的勞作狀態一直是‘麵朝黃土背朝天’。古代社會(hui) ,農(nong) 具一直發展,但總體(ti) 看形態變化緩慢。”如今已是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學術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研究員的胡澤學說道。
農(nong) 具展廳裏,一件件農(nong) 具按照曆史線性時間擺好。數千年時間,農(nong) 具材質由木石發展為(wei) 青銅,進而發展為(wei) 鐵製,農(nong) 具功能由原始的掘挖、脫粒發展為(wei) 集整地、播種、中耕、灌溉、收獲、加工為(wei) 一體(ti) ,但始終是木柄和鐵器的結合,需要繁重的人力投入。
胡澤學認為(wei) ,一個(ge) 國家的農(nong) 具進步,背後有社會(hui) 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與(yu) 遷移、農(nong) 業(ye) 政策與(yu) 環境條件改善、對外開放水平提高等諸多力量的推動。“這十年,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在消費者對農(nong) 產(chan) 品多樣化、高品質化需求的拉動和科技進步的推動下,‘設施農(nong) 業(ye) ’‘藍色農(nong) 業(ye) ’及其相應技術、裝備與(yu) 設施獲得高速發展。”他說。
11月18日,5號館正在舉(ju) 辦“三農(nong) 這十年——新時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成就展”,展廳裏擺放著許多智能機械設備。一台飲水機大小的黑色小車,吸引了參觀人員的注意。講解員朱一鳴介紹,這是主要用於(yu) 溫室大棚內(nei) 植保作業(ye) 的設施植保機器人,具備自動行駛、避障和智能施藥等功能,可以實現全程無人化作業(ye) 。
上方展牌上的紅底白字介紹: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農(nong) 機生產(chan) 大國,能夠生產(chan) 14個(ge) 大類50個(ge) 小類4000多種農(nong) 機產(chan) 品,2021年農(nong) 機裝備總量超過2億(yi) 台套;2021年全國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2.03%,三大主糧基本實現機械化。“每件農(nong) 具都是一段曆史的見證。這裏有承載人們(men) 鄉(xiang) 愁的傳(chuan) 統農(nong) 具,也有代表未來農(nong) 業(ye) 發展方向的智能設備。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不僅(jin) 是民族記憶的保護者,我們(men) 更是在傳(chuan) 統中麵向未來。”胡澤學說。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館長李迎賓:
打造高水平農(nong) 耕文化營地
新京報: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藏品、陳列情況如何?
李迎賓: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目前藏品總量14萬(wan) 餘(yu) 件,其中珍貴文物4450件,包括一級文物213件,二級文物611件,三級文物1676件。基本陳列有《中華農(nong) 業(ye) 文明陳列》,專(zhuan) 題陳列包括《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具陳列》《中國土壤標本陳列》《彩陶文物陳列》和《農(nong) 業(ye) 科普館》。
近年來,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還策劃推出多個(ge) 具有原創性的重要大型臨(lin) 時展覽,包括“建黨(dang) 以來農(nong) 村政策回顧展”“中華農(nong) 耕文化展”“中國農(nong) 業(ye) 科技十年發展成就展”“中國農(nong) 民藝術節”“二十四節氣專(zhuan) 題展”“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主題展”“中國桑蠶絲(si) 綢文化展”“賈文忠全形拓藝術展”“百年偉(wei) 業(ye) 三農(nong) 華章——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主題展”“三農(nong) 這十年——新時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成就展”等大型臨(lin) 時展覽。
新京報:文化交流活動怎樣?
李迎賓: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2021年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仍然接待觀眾(zhong) 約33.8萬(wan) 人,日接待1000多人。近年來,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廣泛開展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宣傳(chuan) 活動,開發了“農(nong) 業(ye) 與(yu) 生活”“二十四節氣文化”“節日民俗”“小小農(nong) 藝師”“趣味大自然”5大係列、50餘(yu) 項精品農(nong) 博課程。逐步形成了“授課+動手”“參觀+體(ti) 驗”的活動模式;同時,圍繞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節日開展實踐體(ti) 驗活動,每年在重要節日、節氣,都會(hui) 開展適宜少年兒(er) 童特點的科普體(ti) 驗活動,如以“紅紅火火鬧元宵”“粽說端午”“月明中秋話團圓”“相約冬至”等為(wei) 主題的研學活動,受到家長和孩子們(men) 的好評。
新京報: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將如何建設農(nong) 耕文化實踐營地?
李迎賓:未來,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將繼續充分發揮科普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的作用,努力打造高水平農(nong) 耕文化實踐營地,更好地為(wei) 青少年校外教育實踐服務。我們(men) 將推進基礎展陳改造提升工作,創新展陳方式,豐(feng) 富展陳內(nei) 容,全方位展現輝煌燦爛的中華農(nong) 耕文明和新時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成就;進一步創新科普教育活動內(nei) 容和形式,加強科普隊伍和誌願者隊伍建設;推進“博物館+互聯網”建設思路,讓更多的展覽和藏品在線上呈現,方便更多公眾(zhong) 參觀;提升館區園林氣質,突出農(nong) 耕文化特色,為(wei) 觀眾(zhong) 營造良好舒適的參觀氛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