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人勤冬不閑 鄉村“網紅”致富忙

發布時間:2022-12-29 14:14: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興(xing) 安12月29日消息(記者王秋蕾 通訊員譚豔麗(li) )“咱家的大黃米黏豆包,用的都是當地優(you) 質的黃米,純手工製作,傳(chuan) 統口味,不含任何添加劑、色素,吃起來嘎嘎香,喜歡的老鐵們(men) 可以放心下單。”直播間內(nei) ,張兆儀(yi) 一邊用手機拍攝著工人現場製作粘黏豆包的鏡頭,一邊向直播間的網友們(men) 介紹著。

  

  張兆儀(yi) 正在直播(央廣網發 譚豔麗(li) 攝)

  張兆儀(yi) 是內(nei) 蒙古興(xing) 安盟烏(wu) 蘭(lan) 浩特市義(yi) 勒力特鎮幸福嘎查的農(nong) 民,趁著冬季農(nong) 閑時節,把自家的豆包加工坊搬上了直播間,通過雲(yun) 端把豆包賣到了全國。

  “我們(men) 是從(cong) 2021年12月開始通過直播售賣豆包的。”張兆儀(yi) 和愛人王桂琴的“琴義(yi) 香豆包加工店”在十裏八村小有名氣。兩(liang) 口子不僅(jin) 以講究實惠的用料贏得了消費者的好口碑,更是通過網絡銷售的方式,闖出了一條致富路。

  推開張兆儀(yi) 家門,一股豆包的香氣撲鼻而來。王桂琴正帶領同村的幾位姐妹們(men) 忙乎著製作豆包,工人們(men) 先拿起適量麵團揉圓、壓扁,放入豆餡,順邊擀捏,把豆餡兒(er) 包好後收口,一個(ge) 金燦燦的粘豆包就做成了。

  此時,張兆儀(yi) 已經把手機放在了支架上,找好了角度,準備直播。

  “我們(men) 的工作時間是早晨七點到下午六點,我現在正在團餡兒(er) ,我們(men) 平均一天包豆包一千斤左右。”王桂琴對著直播鏡頭說道。

  

  王桂琴正在跟村裏的姐妹們(men) 包豆包(央廣網發 譚豔麗(li) 攝)

  張兆儀(yi) 、王桂琴兩(liang) 口子和普通村民一樣,在村裏種地。有一次,親(qin) 戚吃了王桂琴做的粘豆包後,覺得好吃,就建議她開個(ge) 豆包加工店。有了主意的王桂琴說幹就幹,並不斷琢磨把豆包生意“做大”。平時除了借助微信朋友圈的宣傳(chuan) ,夫妻倆(lia) 還開動腦筋,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增加豆包銷量。

  說起網絡銷售豆包的事兒(er) ,兩(liang) 口子不好意思地說,“其實剛開始也沒想到網上也能賣出去,現在村裏人都知道我們(men) 直播賣豆包,說我們(men) 是網紅。”

  最開始,張兆儀(yi) 的直播間並沒有粉絲(si) 買(mai) 單,他也一度想放棄電商這條路。“後來參加了烏(wu) 蘭(lan) 浩特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組織的直播培訓課程,好像找到了點兒(er) 門道兒(er) 。”張兆儀(yi) 邊學邊實踐,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直播中,慢慢地,直播間陸續有人開始谘詢,並且有人下單買(mai) 豆包,張兆儀(yi) 看到了希望,直播起來更有信心了。“銷量越來越好了,冬季直播一天最多可以賣到幾十單,熱銷的時候,線上線下一天能賣上千斤。”張兆儀(yi) 對電商的銷售模式由衷地讚歎。

  

  剛剛蒸好出鍋的豆包,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央廣網發 張兆儀(yi) 攝)

  為(wei) 保證粘豆包的純正口感,王桂琴夫婦不但堅持全部手工製作,在原材料的選用上更是精益求精。做好的豆包大小勻稱、皮餡合一,粘而不沾、無比香糯。

  經過幾年的打拚,張兆儀(yi) 兩(liang) 口子的粘豆包生意“蒸蒸日上”,生產(chan) 規模也逐漸形成。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時,王桂琴還帶動了村裏剩餘(yu) 勞動力就業(ye) ,到她店裏來幫忙的村民每年農(nong) 閑時節人均增收2萬(wan) 元左右。

  “現在到了冬季農(nong) 閑時,在這兒(er) 包豆包,有事做還能掙錢。”義(yi) 勒力特鎮幸福嘎查村民代小宇笑著說道。

  

  製作包裝好的豆包,準備發往外地(央廣網發 張兆儀(yi) 攝)

  隨著“琴義(yi) 香粘豆包”品牌越叫越響,市場銷量供不應求,平均每天線上線下能賣一千多斤,小小的粘豆包從(cong) 幸福嘎查走向了大市場,成為(wei) 人們(men) 餐桌上的美味,也成了幸福嘎查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元寶”。

  張兆儀(yi) 說,下一步他打算再擴大加工廠的規模,利用電商提高銷量,把“琴義(yi) 香粘豆包”賣到全國各地去。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