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研究團隊發現新冠病毒納米抗體 對變異株具有廣譜高效中和活性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多種病毒變異株不斷出現,導致現有疫苗和中和抗體(ti) 活性降低或消失,對新一代抗體(ti) 藥物的研發提出了更高要求。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日前發現了一種納米抗體(ti) ,對目前國內(nei) 外出現的多種新冠病毒變異株BF.7、BQ.1.1和XBB等具有高效中和活性,為(wei) 研發新一代納米抗體(ti) 藥物提供了理想候選。
這種納米抗體(ti) 來自駱駝科等動物體(ti) 內(nei) 的重鏈抗體(ti) ,是重鏈抗體(ti) 中最小的完整功能結構。相比於(yu) 其他抗體(ti) ,它具有體(ti) 積小、特異性強、穩定性強、易生產(chan) 、穿透力強、免疫原性低等優(you) 勢,更容易識別常規抗體(ti) 無法識別的抗體(ti) 表位,加大了抗體(ti) 的覆蓋空間和結合能力,具有廣泛的臨(lin) 床應用前景。
研究人員使用新冠病毒S蛋白等免疫羊駝,發現其體(ti) 內(nei) 產(chan) 生了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ti) ,“我們(men) 從(cong) 免疫羊駝體(ti) 內(nei) 分離獲得了上百個(ge) 具有強中和能力的納米抗體(ti) ,並從(cong) 中篩選出對目前新冠病毒變異株,包括奧密克戎各亞(ya) 株等具有廣譜高效中和活性的納米抗體(ti)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說,初步實驗結果顯示,該抗體(ti) 對於(yu) 最新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株BF.7、BQ.1.1和XBB等均保持活性。
為(wei) 進一步研究納米抗體(ti) 的體(ti) 內(nei) 保護效果,研究人員利用轉基因小鼠進行了納米抗體(ti) 的預防保護實驗。攻毒前一天通過腹腔注射納米抗體(ti) ,24小時後通過鼻腔攻毒奧密克戎和德爾塔活病毒,對小鼠進行存活率等檢測。
結果顯示,納米抗體(ti) 可以有效預防奧密克戎和德爾塔活病毒感染,防止和降低肺部組織感染,保護肺組織免於(yu) 結構損傷(shang) 和炎症反應,展示了較好的體(ti) 內(nei) 保護能力。張林琦說,該納米抗體(ti) 的發現為(wei) 研發下一代新冠病毒納米抗體(ti) 藥物提供了理想候選。
該研究由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新泉團隊共同完成,研究論文已於(yu) 日前在《自然·通訊》期刊上在線發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