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專業要理性科學
【專(zhuan) 家視點】
在麵對“熱門”專(zhuan) 業(ye) 時,需要“冷”思考;在麵對“冷門”專(zhuan) 業(ye) 時,也不能毫無“熱”情——
選擇專(zhuan) 業(ye) 要理性科學
作者:劉齊(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隨著高考結束,如何選專(zhuan) 業(ye) 成為(wei) 了考生和家長關(guan) 注的重點。而圍繞著這一話題,網絡平台上也引發了熱議。在討論中,專(zhuan) 業(ye) 既有“熱門”“冷門”之別,又有“顯學”“天坑”之說,有些機構還打出了“量身打造、幫你擇業(ye) ”的宣傳(chuan) 標語,如此種種渲染,更讓人覺得高考是“七分考,三分報”。的確,專(zhuan) 業(ye) 選擇很重要,但亦不可盲目、盲動、盲從(cong) ,在填報之前,有三個(ge) 問題值得思忖一番。
專(zhuan) 業(ye) 選擇,需要理性看待“熱門”與(yu) “冷門”的問題
高校開設的專(zhuan) 業(ye) ,是我國高等教育體(ti) 係的核心內(nei) 容,也是高校承擔人才培養(yang) 任務的載體(ti) ,其學科結構和質量直接影響立德樹人的成效,以及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因此,各專(zhuan) 業(ye) 是經過充分考量而審慎設置的,並無“冷熱”之分。
有關(guan) “熱門”與(yu) “冷門”專(zhuan) 業(ye) 的討論,是人們(men) 基於(yu) 一些現象的“經驗性”總結,並不一定完整準確。如對“熱門”專(zhuan) 業(ye) 的描述多為(wei) :專(zhuan) 業(ye) 介紹新穎、媒體(ti) 輿論熱議、報考人數較多、現實需求較大、就業(ye) 前景廣闊。總之,“選了錯不了,不會(hui) 差很多”。而與(yu) 之相對應的,自然就是人們(men) 心目中那些無人問津的“冷門”專(zhuan) 業(ye) 了。
但回溯高考恢複這四十多年來的曆程,我們(men) 不難發現,所謂“熱門”專(zhuan) 業(ye) ,其實變換了很多。在高考恢複初期,對當時的大學生而言,最熱門的其實是文史哲、數理化。恢複高考第一年,廈門大學文科錄取平均分最高的是中文係,其次是曆史係,理科錄取分數最高的是數學係。而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財政經貿又成了“熱門”專(zhuan) 業(ye) ,很多財經類的專(zhuan) 科學校都高出本科分數段招生,不少考生寧可放棄其他專(zhuan) 業(ye) 的本科學曆也要選擇財經專(zhuan) 科,財經專(zhuan) 業(ye) 熱度可見一斑。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專(zhuan) 業(ye) 更是這類“熱門”中的“爆款”。2000年後,隨著我國依法治國進程的加快,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增加,社會(hui) 需求反向刺激了法律專(zhuan) 業(ye) 的熱度。同一時期,一批互聯網巨頭陸續崛起,計算機專(zhuan) 業(ye) 也受到廣泛追捧。由此,文科選法律,理科選計算機,似乎成為(wei) 文科生、理科生們(men) 的不二選擇。
而現如今,上述一些專(zhuan) 業(ye) 的狀況並不像當初那麽(me) 興(xing) 盛了。反觀一些傳(chuan) 統“冷門”專(zhuan) 業(ye) ,如農(nong) 林等,卻開始走進越來越多考生的視野,智慧耕地、種子科學與(yu) 工程、農(nong) 林智能裝備等專(zhuan) 業(ye) 更是出現在一些高校的招生計劃中。依托數字化、信息化技術,讓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動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因此,所謂“熱門”“冷門”專(zhuan) 業(ye) ,既不絕對,更無優(you) 劣。所謂“熱門”專(zhuan) 業(ye) ,僅(jin) 體(ti) 現的是在一段時間內(nei) ,該專(zhuan) 業(ye) 人才因為(wei) 需求量大,而造成一時走俏的態勢。一旦這種供需緊張的情況得到緩解,甚至供過於(yu) 求,必然造成該專(zhuan) 業(ye) 人才的過剩,熱度也就日趨漸冷了。所以,在麵對“熱門”專(zhuan) 業(ye) 時,需要“冷”思考,在麵對“冷門”專(zhuan) 業(ye) 時,也不能毫不“熱”情。我們(men) 需要根據時代變化,把握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律,特別是要了解市場經濟規律在人才市場上的作用周期,否則盲目擠報“熱門”,有可能僅(jin) 僅(jin) 抓住了“熱”的尾巴,等大學畢業(ye) 後,卻成為(wei)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市場上的“過剩品”。
專(zhuan) 業(ye) 選擇,需要科學認識“專(zhuan) 業(ye) ”與(yu) “職業(ye) ”的問題
專(zhuan) 業(ye) 是根據學科分類和社會(hui) 職業(ye) 分工需要,分門別類進行專(zhuan) 門知識教與(yu) 學活動的基本單位。因此,專(zhuan) 業(ye) 在一定程度上與(yu) 職業(ye) 相關(guan) ,但絕不等同於(yu) 職業(ye) 。
專(zhuan) 業(ye) 是相對於(yu) 學科而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職業(ye) 則是指所從(cong) 事的具體(ti) 工作,勞動分工越發達,專(zhuan) 業(ye) 化程度越高,職業(ye) 也就隨之越來越多,這是人類勞動活動的曆史趨勢。所以,當社會(hui) 上出現新的職業(ye) 時,高校總是先開設一門或幾門有職業(ye) 需求的選修課,隻有當新的職業(ye) 發展到一定規模,提出了穩定的人才需求,並且高校可以開設係列配套的課程,師資、設備達到一定條件時才正式設置專(zhuan) 業(ye) 。因此,切不可把兩(liang) 者簡單地畫等號,其間還需要進行調適才能銜接。否則,就會(hui) 出現計算機專(zhuan) 業(ye) 就是電腦維修、電氣工程就是家電維修、教育學就是當老師、新聞學就是當記者,諸如此類的片麵理解乃至誤解。
近些年來,各地各高校紛紛出台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ye) 生自主創業(ye) 的政策,在資金、場地等方麵向畢業(ye) 生創業(ye) 者傾(qing) 斜,為(wei) 高校畢業(ye) 生創新創業(ye) 孵化、成果轉化等提供服務。“特崗計劃”“三支一扶”、鄉(xiang) 村醫生、社區養(yang) 老服務工作者等基層崗位規模持續擴大,畢業(ye) 生到基層就業(ye) 的動力意願明顯提升。在浙江等地,還出現了一批“農(nong) 創客”,就是大學畢業(ye) 後投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創業(ye) 創新的青年,創業(ye) 領域涵蓋了種養(yang) +、產(chan) +銷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
在大學,除學習(xi) 專(zhuan) 業(ye) 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逐漸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高尚的價(jia) 值觀,培養(yang) 全方位獲取知識、提升素養(yang) 的意識和能力,掌握係統的方法論,練就幹事創業(ye) 的本領。由此,在麵對就業(ye) 問題時,就有了更多元的選擇,增添了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
專(zhuan) 業(ye) 選擇,需要正確處理“興(xing) 趣”與(yu) “需求”的問題
選擇什麽(me) 專(zhuan) 業(ye) ,某些時候,是出於(yu) 自身興(xing) 趣,甚至是基於(yu) 個(ge) 人對此的美好想象。但還必須清楚,專(zhuan) 業(ye) 的設置,體(ti) 現的是國家、社會(hui) 的需求。
今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調整優(you) 化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優(you) 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zhuan) 業(ye) 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的學科專(zhuan) 業(ye) ,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學科專(zhuan) 業(ye) ,並提出了三條原則,其中之一便是服務國家發展,強調以服務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為(wei) 導向,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建好建強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學科專(zhuan) 業(ye) 。因此,在專(zhuan) 業(ye) 選擇時,有必要考慮這些專(zhuan) 業(ye) 是否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需求,是否麵向經濟主戰場需求,是否麵向國家重大需求,是否麵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調整工作深入推進,較2012年新撤銷和停招了近1萬(wan) 個(ge) 專(zhuan) 業(ye) 點,每年調整幅度將近5%,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很顯然,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風雲(yun) 變幻、科學技術加速演進、行業(ye) 產(chan) 業(ye) 加快更迭、學科交叉快速變革,一些傳(chuan) 統行業(ye) 必然會(hui) 消失,而一批新的行業(ye) 則會(hui) 興(xing) 起。在專(zhuan) 業(ye) 選擇時,要謹防因一時興(xing) 起,逞一時之歡,而最終與(yu) 社會(hui) 發展大潮“背道而馳”的尷尬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被人所忽視的一些基礎學科,如今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an) 注。基礎學科一般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哲學、曆史等,是提供人類生存與(yu) 發展基本知識的學科。可以說,它們(men) 既是人類知識探索的結晶,也是科技、文化和社會(hui) 進步的基石。所以,這些學科具有相對的穩定性。2020年開始,教育部在部分高校開展了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就是為(wei) 了選拔培養(yang) 有誌於(yu)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you) 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這也有利於(yu) 學生實現誌向、興(xing) 趣、天賦與(yu) 國家戰略的統一。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20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