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入侵”人體影響有多大
近年來,國際上關(guan) 於(yu) 微塑料的研究報道有很多,雖然目前還沒有充分證據表明這類塑料會(hui) 直接引發人類疾病,但鑒於(yu) 其在海洋、飲用水及人體(ti) 中的發現日益增多,還是引起了科學家及公眾(zhong) 的關(guan) 注。
微塑料是指直徑小於(yu) 5毫米的塑料顆粒,更小尺寸的還有微米、納米級的微塑料,因此它也被統稱為(wei) 微納塑料(MNPs)。前段時間,中國研究者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證實采取把水燒開、沉澱水垢後再飲用這種簡單方式,就能有效避免通過飲用水攝入微納塑料顆粒。那麽(me) ,微塑料對於(yu) 人體(ti) 健康究竟有沒有危害?如果它隨著塑料製品的廣泛應用而長期存在,又該如何應對呢?
1.研究稱微塑料可能損害心血管
隨著塑料製品的廣泛應用,微塑料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人體(ti) 。微塑料來源於(yu) 生產(chan) 和生活,如汽車輪胎與(yu) 路麵摩擦、化妝品成分、洗衣廢水以及塑料垃圾在陸地和海洋漂流中碰撞、分解等,都會(hui) 產(chan) 生大量微塑料。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直徑小於(yu) 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微塑料的概念已經擴大到從(cong) 納米到毫米的範疇(1毫米等於(yu) 1000微米;1微米等於(yu) 1000納米),而且是形狀多樣的非均勻塑料顆粒混合體(ti) ,肉眼難以分辨。
微塑料不僅(jin) 廣泛存在於(yu) 自然環境和生境(物種或物種群體(ti) 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還滲透到了人體(ti) 的組織和器官。自2018年首次報道人類腸道出現微塑料後,肺、肝、脾和腎髒組織中也陸續檢測到微塑料的存在,近期還有研究發現微塑料抵達了胎盤。因此,研究人員正在往兩(liang) 個(ge) 方向努力,一是深入研究微塑料可能對健康和生命帶來的危害,二是找到阻止和減輕微塑料損害的方法和技術。
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微塑料對人可能造成傷(shang) 害的一些線索和機理,首先關(guan) 注到的就是它對人類心血管的損害。美國《新英格蘭(lan) 醫學雜誌》3月6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在200多名手術患者中,近60%的人主要動脈中有微米和納米級的微塑料顆粒。在手術後約34個(ge) 月內(nei) ,動脈中含有微塑料的人比沒有微塑料的人出現心髒病、卒中或死亡的可能性高4.5倍。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是意大利坎帕尼亞(ya) 大學的內(nei) 科醫師帕尼索,他帶領的團隊此前了解到,微塑料會(hui) 被脂肪分子吸引,因此他們(men) 想了解微塑料顆粒是否會(hui) 在血管內(nei) 壁形成的脂質斑塊中堆積,從(cong) 而導致或加重心血管病。研究團隊對257名接受去除頸動脈斑塊來降低卒中風險手術的患者進行了檢查,結果在150名患者被切除的斑塊樣本中看到了鋸齒狀的斑點,這是微塑料顆粒存在的外觀證據。大部分斑點由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組成,聚乙烯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塑料成分,經常應用於(yu) 食品包裝和購物袋;聚氯乙烯通常被稱為(wei) PVC,是世界上產(chan) 量第三的合成聚合物塑料。另一個(ge) 發現是,斑塊樣本中含有更多微塑料的患者的炎症生物標誌物水平更高。
研究結果從(cong) 外觀、化學成分和生物學角度均證明了部分患者頸動脈中的斑塊含有微塑料,微塑料可能導致頸動脈斑塊,如果引發炎症則會(hui) 增加斑塊破裂的風險。
不過也有研究人員認為(wei) ,目前尚不能確認頸動脈斑塊中的微塑料對人體(ti) 健康造成了危害。因為(wei) 在這項研究中,相比於(yu) 斑塊中沒有微塑料的患者,斑塊中有微塑料的患者還存在其他容易導致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也就是說,“動脈中含有微塑料的人比沒有微塑料的人心髒病、卒中或死亡的可能性高4.5倍”的結論可能是由多種因素造成。而且,這項研究隻分析了那些需要手術降低卒中風險的人,並不代表在健康群體(ti) 中也有這樣的現象。
2.被證實引起小鼠腸道屏障功能障礙
由於(yu) 人類和動物會(hui) 通過飲食攝入微塑料,因此微塑料在腸道係統中很容易形成累積。從(cong) 這個(ge) 角度切入,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yu) 生態組的一個(ge) 研究團隊於(yu) 2023年12月發表研究指出,微塑料通過對腸道菌的影響而造成健康損害。
研究團隊對小鼠灌胃輸入聚苯乙烯微納米塑料,持續28天觀察小鼠腸道係統。結果發現,小鼠經口攝入的微塑料可以在腸道內(nei) 形成累積,並顯著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種群結構,導致潛在致病菌豐(feng) 度顯著增加,有益菌豐(feng) 度顯著降低,並幹擾了腸道菌短鏈脂肪酸的代謝特征。由於(yu) 微塑料減少了腸道益生菌和增加了致病菌,所以可誘發腸道炎症,降低腸上皮緊密連接蛋白和腸黏膜蛋白的表達,破壞腸道屏障功能。而且,微塑料還會(hui) 抑製腸係膜淋巴結中免疫T細胞的分化,減少腸道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幹擾腸道免疫功能,從(cong) 而增加致病菌感染的風險。
在此之前,國內(nei) 也有兩(liang) 項研究關(guan) 注到微塑料對於(yu) 生物體(ti) 腸道的危害。
2018年浙江大學研究發現,把小鼠暴露於(yu) 高劑量粒徑0.5微米和50微米的聚苯乙烯微塑料顆粒中5周後,小鼠體(ti) 重出現下降,誘發了腸道菌群失調,導致肝髒脂質代謝紊亂(luan) 。
2019年浙江大學和江西科學院的一項研究把小鼠暴露於(yu) 粒徑5微米的純品聚苯乙烯和熒光聚苯乙烯微塑料顆粒6周時間,聚苯乙烯微塑料在小鼠腸道內(nei) 累積並引起了腸道屏障功能障礙(腸道黏液分泌減少和黏液分泌相關(guan) 基因的轉錄水平、離子轉運蛋白水平顯著下降等)、微生物失調(改變微生物組成)和代謝紊亂(luan) (改變小鼠的氨基酸代謝和膽汁酸代謝)。
以上研究均表明,微塑料越小,進入小鼠體(ti) 內(nei) 的數量越多,對其健康的損害越大。盡管對人體(ti) 還缺少這方麵的直接研究,但已足夠引起警惕。
3.微米級微塑料使結直腸癌細胞遷移
2008年美國和日本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全球範圍內(nei) ,有267種海洋生物受到了微塑料的影響,這表明微塑料已進入生物鏈和人的食物鏈。2018年,在歐洲消化醫學會(hui) 腸胃病學學術會(hui) 議上,有研究人員報告,8位受試者的糞便中發現了微塑料,種類多達9種,這是人體(ti) 中發現微塑料最早、最直接的證明。
之後,有研究人員懷疑,微塑料可以促進癌症轉移,於(yu) 是他們(men) 打算從(cong) 研究胃腸道癌症與(yu) 微塑料的關(guan) 係作為(wei) 突破口,畢竟胃腸道已被證實是人體(ti) 微塑料顆粒的主要聚集和儲(chu) 存場所。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和維也納醫科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微米級和納米級的塑料研究方麵取得了一些進展。
研究團隊發現,微米級和納米級的塑料在腸道細胞中停留的時間比之前估計的要長得多,原因在於(yu) 它們(men) 會(hui) 在人體(ti) 細胞分裂過程中被傳(chuan) 遞給新形成的人體(ti) 細胞,這就造成了微塑料在人體(ti) 組織、器官間的傳(chuan) 播。研究人員解釋,溶酶體(ti) 是細胞的細胞器之一,可以分解細胞內(nei) 的異物和代謝產(chan) 物,從(cong) 而讓細胞保持正常的運轉和活力。但是,微塑料與(yu) 生物來源的異物不同,它們(men) 會(hui) 像細胞的其他廢物一樣被溶酶體(ti) 吸收,卻不會(hui) 被降解。這意味著,不能被降解的微塑料會(hui) 在細胞中存在很長時間,並可能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傳(chuan) 遞給新形成的細胞。
研究人員觀察到,小於(yu) 1微米(納米級)的微塑料顆粒與(yu) 結直腸癌細胞的遷移有關(guan) 。納米級微塑料在腸道中出現的頻率是水瓶中的10倍至100倍,且微塑料顆粒越小,危害越大。因此,他們(men) 主要研究了聚苯乙烯微納米塑料與(yu) 4種不同的人類結直腸癌細胞係(HT29、HCT116、SW480和SW620)之間的複雜動力學關(guan) 係。結果顯示,這些癌細胞係對0.25微米、1微米和10微米的聚苯乙烯微納米塑料更“情有所鍾”,表現為(wei) 對其攝取較多,其中,HCT116癌細胞的攝取率最高。
最有力的證據是,在癌細胞分裂過程中,微塑料顆粒分布在母細胞和子細胞之間,並且這些微塑料並未在細胞中消除,而癌細胞短期暴露於(yu) 0.25微米的微塑料顆粒會(hui) 顯著增強癌細胞的遷移。要知道,癌細胞是分化極快的細胞,當其分裂增生時,是從(cong) 1到2再從(cong) 2到4的幾何級增長。癌細胞更多地攝取微塑料,後者又促進癌細胞分裂,並把微塑料轉移到子細胞中,起到了既促進癌細胞分裂加重病症,又促進微塑料轉移的雙重作用。
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微塑料尤其是微米級和納米級的塑料能長期存在於(yu) 細胞中而不被清除,並在組織和細胞中具有高吸收率,又有可能促進癌細胞的轉移,從(cong) 而導致癌症患者病情惡化。
4.喝白開水或可有效減少微塑料攝入
雖然微塑料是否真能直接引發人類疾病和對人體(ti) 健康有多大危害還未得到證實,但可以防患於(yu) 未然,從(cong) 源頭上采取措施。研究證實,人們(men) 攝入微塑料的主要方式是飲水、進食,以及空氣吸入和皮膚接觸,所以,針對這些途徑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減少微塑料進入體(ti) 內(nei) 。
統計數據表明,經飲水攝入的微塑料在微塑料總暴露中的占比達到3.3%-42.7%。此前,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每瓶1升裝的瓶裝水中約含有24萬(wan) 個(ge) 微納塑料,如果喝瓶裝水等涼水,每人每周可攝入大約5克微納塑料,相當於(yu) 一張銀行卡。
對此,一個(ge) 簡單的中國生活方式或許能夠化解微納塑料帶來的潛在威脅,那就是喝煮沸後的水。
今年2月底,廣州醫科大學和暨南大學環境學院的聯合研究團隊在環境科學與(yu) 生態學類期刊《環境科學與(yu) 技術快報》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證實把水燒開、沉澱水垢後再飲用這樣簡單的方式,能除去大部分微納塑料。
聯合研究團隊模擬把含有商用熒光單分散聚苯乙烯微球(1微米和0.1微米大小的微塑料)的自來水燒開,以評估水溫、水硬度、微納塑料濃度和性質對微納塑料與(yu) 水沉積物共沉澱(共沉澱是指一種沉澱從(cong) 溶液中析出時,引起某些共存的可溶性物質一起沉澱的現象)的影響。結果顯示,隻需把水燒開,再簡單過濾,就可能去除84%的微納塑料。
水燒開後能去除微納塑料的原理與(yu) 水垢有關(guan) 。自然水體(ti) 中的水含有鈣離子、鎂離子、碳酸氫根、碳酸根和氫氧根,當水燒開時,二氧化碳逸出,導致水中碳酸根、氫氧根的濃度增大,它們(men) 能和水中的鈣離子、鎂離子結合,產(chan) 生碳酸鈣和氫氧化鎂。當水冷卻後,碳酸鈣和氫氧化鎂不斷析出,就形成了水垢,微納塑料也會(hui) 沉積到水垢中。在燒水過程中隨著溫度的升高(25℃-95℃),水中的微納塑料的去除率從(cong) 2%逐漸增加到28%,在水燒開時(100℃),該去除率迅速升至84%。同時,微納塑料的濃度從(cong) 原來的30顆粒/微升(1微升等於(yu) 1立方毫米)降至4.8顆粒/微升。
那這些微納塑料去了哪裏呢?它們(men) 變成了水垢的一部分。水溫不斷升高會(hui) 加速微納塑料的沉積,水溫達到100℃時,水垢中的微納塑料濃度最高。這表明,微納塑料是與(yu) 水垢共沉澱而被去除的。研究還發現,水的硬度越大,燒水時去除的微納塑料越多。當水中碳酸鈣濃度為(wei) 80毫克/升、180毫克/升、300毫克/升時,水燒開時的微納塑料去除率分別為(wei) 34%、84%和90%。即使是軟水(碳酸鈣濃度<60毫克/升),燒開後也能去除25%以上的微納塑料。
另外,研究人員根據全球不同地區的水質和人們(men) 飲用水的習(xi) 慣,比較了六大洲共67個(ge) 地區成人、兒(er) 童飲用自來水和白開水攝入的微納塑料劑量,結果顯示,如果每天飲用自來水,要比飲用白開水增加2倍至5倍的微納塑料攝入量。
科學家建議,由於(yu) 微塑料主要通過飲食和器具進入人體(ti) ,一些生活方式也有助於(yu) 減少微塑料的攝入。比如,平時不食用動物、魚類的內(nei) 髒;少飲用塑料瓶裝水;家庭中使用過濾裝置處理自來水;不使用塑料容器盛裝油、酒、醋;不用塑料砧板處理生肉類、蔬菜和水果;減少和不重複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等。
無論如何,微塑料已經進入人類生活環境是事實。確認其對人體(ti) 的風險、闡明危害機製,以及尋找簡單的應對策略讓更多人盡可能地減少對微塑料的攝入,是科學家正在努力的目標。(張田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