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各地麵臨壓力 如何化解地方財政收支矛盾
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財政運行處於(yu) “緊平衡”狀態,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明顯加大。為(wei) 此,除了加快下達轉移支付,中央財政采取了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強化地方庫款運行監測督導、加大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力度等措施,確保地方財政運行情況總體(ti) 穩定,“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和減稅降費雙重影響,全國財政收支呈現“緊平衡”,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明顯加大。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財政進一步減收增支,收支矛盾更為(wei) 突出。中央以更大力度的宏觀政策積極應對,地方財政運行情況總體(ti) 穩定,“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得到有效保障。
疫情衝(chong) 擊加劇矛盾
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衝(chong) 擊,財政收入同樣受到影響。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984億(yi) 元,同比下降14.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157億(yi) 元,同比下降16.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24827億(yi) 元,同比下降12.3%。
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5284億(yi) 元,同比下降5.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7173億(yi) 元,同比增長3.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8111億(yi) 元,同比下降7%。
從(cong) 已公布的各省份一季度財政收支情況看,大部分收入下滑較為(wei) 嚴(yan) 重,收支矛盾突出。比如,北京收入1430.5億(yi) 元、下降11%,支出2226.7億(yi) 元、下降0.9%;山西收入617.4億(yi) 元、下降17.8%,支出1283億(yi) 元、增長10.6%;遼寧收入620.9億(yi) 元、下降16.9%,支出1214.7億(yi) 元、下降6.5%。
一些省份發布的財政收支情況明確提出收支矛盾問題。比如,遼寧省表示疫情影響在3月份明顯顯現,財政支出保障壓力加大。安徽省表示,短期內(nei) 疫情對財政經濟運行的影響仍將持續,預計上半年財政收入將低位運行。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yun) 在介紹一季度全國財政運行特點時表示,全國財政收入下降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包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稅基減少;鞏固減稅降費成效,增值稅翹尾減收效果持續釋放;上年末延至今年初繳納入庫的稅收收入同比減少。
轉移支付有力保障
從(cong) 收支對比看,一季度地方財政收入少於(yu) 支出,不少省份差距較大,這是否是一些人擔心的地方財政“入不敷出”?“這種提法是一種誤解。”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白景明認為(wei) 。
梳理各省份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省份財政支出遠超財政收入。比如,寧夏收入101.2億(yi) 元、支出423.9億(yi) 元,甘肅收入183.5億(yi) 元、支出964.6億(yi) 元,黑龍江收入287.3億(yi) 元、支出1451億(yi) 元。一些省份收支差距較小,比如上海收入2006.1億(yi) 元、支出2028.1億(yi) 元,浙江收入2162.97億(yi) 元、支出2458.41億(yi) 元。也有個(ge) 別地方收大於(yu) 支,比如廈門收入388.7億(yi) 元、支出273.1億(yi) 元,寧波收入455.4億(yi) 元、支出438.2億(yi) 元。
我國實行以轉移支付為(wei) 主的地區間收入再分配機製,中央對地方實行轉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zhuan) 項轉移支付。“地方統計數據中的財政收入特指‘本級收入’,但財政支出則包括了中央轉移支付的有關(guan) 支出。”白景明解釋,在地方支出中,相當一部分資金來源於(yu) 中央轉移支付。
從(cong) 2019年的預算報告可以看出,地方財政收支為(wei) 何有“缺口”。2019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02700億(yi) 元,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75399億(yi) 元、地方財政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yu) 11950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190049億(yi) 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9349億(yi) 元,地方財政赤字9300億(yi) 元,這部分通過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zhai) 券來彌補。這意味著,在地方財政支出中,有近四成來自中央轉移支付。
“可以看出,地方財政支出並非全部來自地方本級收入,而是相當大一部分來自中央轉移支付。尤其是中西部省份,中央轉移支付在其支出中占比很高,很多都在50%以上。”白景明說。
對於(yu) 今年的轉移支付情況,近日財政部預算司一級巡視員王克冰介紹,中央及時下達轉移支付資金,在去年四季度已提前下達轉移支付6.1萬(wan) 億(yi) 元基礎上,今年以來預撥均衡性轉移支付700億(yi) 元、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製獎補資金406億(yi) 元。
此前,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hui) 上表示,從(cong) 目前情況看,地方財政運行情況總體(ti) 穩定,疫情防控經費得到了充足的保障,基層政府的“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也沒有出現風險問題。
開源節流緩解壓力
“今後一段時間,財政整體(ti) 上麵臨(lin) 減收增支壓力,財政運行仍將處於(yu) ‘緊平衡’狀態。”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
麵對疫情衝(chong) 擊,中央作出了一係列重要部署。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衝(chong) 疫情影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wei) ,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zhai) ,增加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guan) 鍵作用。
為(wei) 加大對地方財政支持力度、提高基層“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能力,除了加快下達轉移支付,中央財政還采取了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強化地方庫款運行監測督導、加大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力度等措施。
比如,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確定了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從(cong) 3月1日到6月底,在已核定的各省份當年留用比例基礎上統一提高5個(ge) 百分點。據測算,前4個(ge) 月地方將新增留用資金約1100億(yi) 元。
近日,財政部提前下達第三批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券額度1萬(wan) 億(yi) 元。加上前兩(liang) 批提前下達的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債(zhai) 券額度18480億(yi) 元,新增債(zhai) 券提前下達額度已達28480億(yi) 元,有力地帶動擴大有效投資。
“中央財政統籌新增赤字、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壓減本級支出騰出的財力等渠道,切實加大對地方的財力支持力度,有力保障基層運轉。積極創新財政資金分配方式,確保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達民生領域。”劉昆表示。
地方政府也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各地財政收支矛盾加大,政府過緊日子成為(wei) 必然之選,壓減人員經費、辦公經費等行政性支出。”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小川說。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政府績效研究中心主任王澤彩指出,各地要因地製宜、綜合施策,特別是要牢固樹立“長期過緊日子”的思想,科學安排今年收支預算。
目前,各地在應對收支矛盾方麵開展了一係列探索。比如,各地通過壓減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貫徹“以收定支”原則等,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廈門、貴州等地把全麵實施零基預算改革作為(wei) 今年過緊日子的一個(ge) 實招。
白景明認為(wei) ,隻有加強預算管理特別是優(you) 化支出結構,才能緩解收支矛盾,實現財政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加快完善支出標準體(ti) 係建設,降低一般性支出的標準水平;要完善預算績效管理,特別是強化績效評價(jia) 結果運用,堅決(jue) 通過績效評價(jia) 大力削減低效無效支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特別是當前經濟社會(hui) 運行逐步趨於(yu) 正常,生產(chan) 生活秩序加快恢複,隨著中央部署的一係列重大措施落地,財政收入降幅會(hui) 逐步收窄,地方財政收入情況逐步向好,收支矛盾也會(hui) 得到有效緩解。”白景明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