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世界級灣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廣東樣本
作為(wei) 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dong) 陸地麵積僅(jin) 占全國1.85%,但貢獻了占全國約1/10的經濟總量、1/7的財政稅收、1/4的進出口總額。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dong) 速度闖出發展奇跡。今天,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wei) 國家戰略,廣東(dong) 將如何再度爭(zheng) 先,從(cong) 高速發展轉向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正值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廣東(dong) 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回答了上述提問:“廣東(dong) 將以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為(wei) 基礎,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一流生態環境為(wei) 目標,依法、科學、精準地治水、治氣、治土,實現高水平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相融相促。”
綠色理念的先手
在廣東(dong) ,許多人為(wei) 今天的茅洲河豎起大拇指。
上世紀70年代以來,與(yu) 深圳經濟蒸蒸日上所不匹配的,是茅洲河水質的江河日下,沿岸居民多年都不敢開窗,走路甚至要捂著鼻子。
一條水脈就是一條產(chan) 業(ye) 帶。沿江密密麻麻不合理產(chan) 業(ye) 布局帶來的汙染,深深刺痛了深圳人,一場碧水攻堅戰由此打響。2015年12月,深圳、東(dong) 莞兩(liang) 市主要領導掛帥,全麵啟動茅洲河全流域水汙染係統治理。
2018年9月,茅洲河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百日大會(hui) 戰”。據統計,當時深圳市投入水汙染治理項目設備超過1.3萬(wan) 台,施工人員超過6萬(wan) 人,相當於(yu) 一個(ge) 集團軍(jun) 。
廣東(dong) 省委書(shu) 記李希擔任第一總河長後,親(qin) 自牽頭督辦茅洲河整治。深圳市與(yu) 東(dong) 莞市攜手中國電建,實施全流域治理攻堅,實行“大兵團作戰,係統治理”,探索出“廠—網—河”一體(ti) 化管理體(ti) 係。
治水是契機,背後的邏輯在於(yu) 推動沿河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既讓人民群眾(zhong) 享受治水成果,同時協同發展經濟綠色轉型。
因地製宜,深圳市提出了“水、產(chan) 、城共治,生態、生產(chan) 、生活共融”的理念。隨著一批沿河“散亂(luan) 汙危”產(chan) 業(ye) 清退,釋放出大量土地的深圳寶安,為(wei) 重大產(chan) 業(ye) 項目、重要基礎設施騰出新空間,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根據《廣東(dong) 萬(wan) 裏碧道建設深圳行動方案》,寶安區將以茅洲河為(wei) 中軸而建的濱水景觀帶和水上景觀帶,由西向東(dong) 精心打造包含科創水岸、碧道客廳、魅力產(chan) 城、活力走廊、科技智穀的“一軸兩(liang) 帶五區”。深圳的未來煥發新活力。
“廣東(dong) 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抓好生態文明。”魯修祿指出,“以新發展理念為(wei) 引領,科學規劃,優(you) 化布局,下好生態環境保護‘先手棋’,茅洲河治理是一個(ge) 典型。”而今,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已在粵港澳大灣區處處生根。
以生態環境保護為(wei) 引領,需要有“跳出環保看宏觀”的大局思維。
一年來,廣東(dong) 環保工作的每一步,都圍繞著“全力推進重大發展區域戰略實施”的大局。
——組織“三線一單”編製工作,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ti) 係建設,確保省、市重大工程項目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項目順利落地建設。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加快編製實施,推進粵港澳大氣汙染防治先行示範區、“無廢”試驗區、藍色海灣、低碳發展示範區建設。
——建立特事特辦工作機製。推進深圳市國家“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和廣州市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推動珠三角城市群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不謀全局難謀一域。廣東(dong) 引領粵港澳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更加清晰。
治汙攻堅的樣板
2018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廣東(dong) 時說:“廣東(dong) 有條件有能力把生態文明建設搞得更好。”
“廣東(dong) 省不僅(jin) 可以在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等方麵走在全國前列,也可以在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麵為(wei) 全國做出示範,打造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廣東(dong) 樣板。” 在魯修祿看來,珠三角藍天保衛戰的成功實踐和茅洲河、練江治理的漸入佳境,為(wei) 經濟發展先行區實現經濟與(yu) 環境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價(jia) 值的寶貴經驗。
針對臭氧攻堅,廣東(dong) 又一次走在全國前列。
“粵港澳大灣區麵臨(lin) 臭氧和PM2.5二次汙染防控的巨大挑戰和引領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曆史使命。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具備支持二次汙染防控的雄厚基礎,有能力先行先試探索出臭氧和PM2.5協同控製的中國模式。”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表示。
使命在肩。在2020年初召開的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hui) 議上,廣東(dong) 提出了以完成約束性指標為(wei) 首要目標,以臭氧汙染防控為(wei) 重點,“突出減排、狠抓重點、精準降超、應急削峰、省市聯動、區域聯治、專(zhuan) 班指導、探索示範”的32字治氣新思路。
廣東(dong) 省生態環境廳邀請科研單位成立省大氣汙染防治“硬任務”攻關(guan) 攻堅中心,綜合協調、總體(ti) 專(zhuan) 家、城市工作和監察執法4個(ge) 功能組設立。同時,若幹個(ge) 城市工作組被派駐進入重點城市定向幫扶。加強與(yu) 省氣象局會(hui) 商,加強中長期預報(7天),健全“旬、月、季度”3個(ge) 周期性預警分析機製。
5月21日,一場針對臭氧攻堅的“百日服務行動”正式開啟。
行動對標遏製夏秋季臭氧汙染。“8月底前,我們(men) 將完成對5650家VOCs重點監管企業(ye) 銷號式整治,對21個(ge) 涉VOCs工業(ye) 園區、企業(ye) 集群排查綜合整治,對遙感監測超標率10%以上的營運柴油車用車大戶進行約談和入戶檢查等。”廣東(dong) 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處長李智廣告訴記者。
“現在,我們(men) 的工作是以日計算。”每天晚上臨(lin) 睡前,魯修祿必看微信工作群裏的各種數據。
當“廣東(dong) 藍”成為(wei) 一道靚麗(li) 風景時,廣東(dong) 的水也越來越清。
曾深深困擾廣東(dong) 的兩(liang) 條汙染河流——流經深圳、東(dong) 莞的茅洲河與(yu) 流經揭陽、汕頭的練江,現在整治成效喜人。
數據表明:今年1-4月,兩(liang) 條河水質已階段性消除劣Ⅴ類,實現水環境從(cong) 普遍性黑臭到全麵消除黑臭。茅洲河更是從(cong) 去年的劣Ⅴ類到今年1-4月提升到Ⅳ類的標準。
“水汙染防治工作特別是重汙染流域治理取得的階段成效,證明了我們(men) 之前的攻堅思路是對的,措施是有效的。”魯修祿強調說,“我們(men) 必須繼續堅持‘掛圖作戰、係統治水’的治水思路和策略。”
更為(wei) 可貴的拐點
用治汙攻堅戰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廣東(dong) 的成績單出現了數字拐點。
2019年,廣東(dong) 省GDP首次突破10萬(wan) 億(yi) 元,連續31年穩居全國首位。全省PM2.5年均濃度為(wei) 27微克/立方米,創2013年空氣質量新標準實施以來曆史新低;21個(ge) 地級以上市PM2.5首次實現全部達標。“一高一低”,這是廣東(dong) 綠色發展奏出的最強音。
地表水國考優(you) 良斷麵同比增加3個(ge) ,劣Ⅴ類斷麵同比減少4個(ge) 。“一升一降”,這是廣東(dong) 治汙攻堅的縮影和成果。
經濟漲上去,汙染降下來,拐點背後,是廣東(dong) 在生態環境領域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注解。
魯修祿認為(wei) ,廣東(dong) 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緊緊圍繞一個(ge) 法寶: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
“精準治汙就是指不能大而化之地治理汙染,而要抓住汙染的痛點,精準出擊。”魯修祿指出,在推動大灣區經濟綠色發展中,僅(jin) 廣東(dong) 就擁有近70萬(wan) 家排汙單位,怎麽(me) 管?
廣東(dong) 的思路很明確:優(you) 化區域規劃環評機製,以“三線一單”為(wei) 基礎,構建以排汙許可製為(wei) 核心的全鏈條環評管理改革,並通過執法檢查、大數據等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構建覆蓋全企業(ye) 的環境治理體(ti) 係。
“在中央環保督察以後,地方政府落實‘黨(dang) 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力度很大,環境公共基礎設施投入也日益增強。如何激發企業(ye) 自覺踐行主動履行環保義(yi) 務,是我們(men) 當前正在探索的路徑。”魯修祿表示,尤其是疫情以來,如何在穩增長的同時幫助企業(ye) 綠色發展,是廣東(dong) 省廳當前的著力點。
“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jue) 環境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我們(men) 要動員匯聚社會(hui) 各界力量,特別是廣大企業(ye) 和公眾(zhong) 的力量,加快轉變綠色生產(chan) 生活方式,實施源頭治汙,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魯修祿強調,“兩(liang) 隻手抓環保,一隻手嚴(yan) 格執法,另一隻手正向激勵。當70萬(wan) 家排汙單位主動履行環保責任,精準治汙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