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的“不安”與科技界委員們的“理解”
今年這個(ge) 特殊的兩(liang) 會(hui) 上,有許多讓人動容的詞匯,比如“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比如“生命至上”,而讓筆者印象深刻的,還有“不安”和“理解”。
“不安”來自李克強總理。
“關(guan) 於(yu) 這個(ge) 問題,我在多個(ge) 場合講過好多遍,有關(guan) 方麵發過文件,科研人員也為(wei) 此鼓了許多次掌,但具體(ti) 到執行層麵有些措施仍沒有落實到位,這讓我感到不安。”5月23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hui) 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會(hui) 上如是說。
讓總理“不安”的是,現在依然有些舊的條條框框,束縛著科研人員的手腳,他說,要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加快解決(jue) 科研人員在課題申報、經費管理、人才評價(jia) 、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麵遇到的問題,讓更多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既贏得社會(hui) 尊重,又獲得應有報酬。
事實上,有關(guan) 評價(jia) 、經費使用等科技體(ti) 製改革的問題,都是每年兩(liang) 會(hui) 科技界委員熱議的話題。
但今年,記者發現,關(guan) 於(yu) 給科研人員鬆綁的討論,尤其是抱怨少多了。
這是因為(wei) 科技界委員們(men) 的“理解”:
“中央領導多次提出要給科研人員鬆綁,說明早就關(guan) 注到我們(men) 關(guan) 心的這些事情,而且也已經在逐步推進,改革的難處,我們(men) 理解”;
“這幾年國家已經陸續出台很多政策,但從(cong) 政策到效果確實需要一段時間,我們(men) 理解”;
“有些政策確實像總理說的可能落實不到位,我們(men) 也會(hui) 在不同場合繼續呼籲,但今年這個(ge) 特殊時期的兩(liang) 會(hui) ,我們(men) 有更重要的議題要討論,比如科技如何更好支撐‘六穩’‘六保’,像科技體(ti) 製改革這種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men) 理解”;
……
總理“不安”,是因為(wei) 他惦記著科研人員的關(guan) 切和困擾。過去幾年,中央多次強調要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減負,我國從(cong) 科技管理層麵出台了不少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的實質性政策,例如,在項目申報方麵減少不必要的材料,在項目驗收方麵合並財務驗收和技術驗收,在科研評價(jia) 方麵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傾(qing) 向,在科研機構評估方麵賦予科研事業(ye) 單位充分自主權,等等。
但由於(yu) 各級單位對政策吃不透、一些單位負責人擔心做錯和不敢擔責等原因,很多政策落實不到位,束縛科研人員手腳的條條框框依然沒被徹底拆除。
科技界委員的“理解”,源於(yu) 責任、信任和期待。
在當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guan) 鍵時期,在國際國內(nei) 複雜形勢讓經濟運行麵臨(lin) 較大壓力時,科研人員想得最多的是怎麽(me) 勁兒(er) 往一處使,讓科技創新形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科研人員對中央持續推進科技體(ti) 製改革充滿信心和期待。改革從(cong) 來不會(hui) 一蹴而就,他們(men) 相信,改革之路是闖出來的。在黨(dang) 中央的部署推進下,趟進深水區的改革步伐會(hui) 繼續加快。
在這過程中,最應該努力的或是各級決(jue) 策者和政策執行主體(ti) 。要吃透中央和各部門文件的精神,隻要這些文件規定可以的,就大膽去做。改革有賴一個(ge) 個(ge) 普通個(ge) 體(ti) 的勇敢探索和實踐,而不是總跟著別人的經驗做。惟其如此,才能讓總理安心,才能不辜負科研人員的“理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將為全球知識產權治理貢獻更多力量
斯裏蘭卡總統外交秘書加納什·科倫伯格認為,近年來,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平台,進一步加強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合作,相信未來中國將為全球知識產權治理貢獻更多力量。[詳細] -
針尖大的窟窿也要及時堵
習近平總書記24日下午在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鬥大的風。無論是疫情防控還是經濟社會發展,都應該注意小細節,解決小問題,做到慎終如始,防微杜漸。[詳細] -
第二場“部長通道”直麵質疑、回應熱點
關於5G的應用情況、新能源汽車發展態勢和我國防疫物資出口等老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這場“部長通道”都進行了回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