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吉林秸稈綜合利用見聞
5月下旬,東(dong) 北春耕春種接近尾聲,鬆嫩大地上一片新綠。近年來,吉林省在全省範圍內(nei) 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一邊推進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一邊發展燃料化、飼料化等秸稈利用新業(ye) 態,肥了黑土地,富了農(nong) 戶家。
“懶漢種地”,不收秸稈
種地不用收秸稈——放在幾年前,在吉林省許多農(nong) 戶的眼裏,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但隨著保護性耕作模式的推廣,這一“天方夜譚”漸漸變成了現實。
鬆原市寧江區伯都鄉(xiang) 農(nong) 民孫凱說:“按以前的評價(jia) 標準,春耕時候,看誰家能幹又勤快,就看看他家地裏幹不幹淨。但這幾年,‘懶漢種地’越來越流行。”
農(nong) 民們(men) 所說的“懶漢種地”,指的就是保護性耕作。秋天不收秸稈,春天不燒秸稈,種玉米時不滅茬、不打壟,直接在鋪滿秸稈的地裏播種。
切斷秸稈、挖開土壤、放進種子、壓實土層……免耕播種機以10公裏的時速駛過,複雜的播種動作一氣嗬成。“黑土地上幹‘繡花活’,耕種效率大大提高。”吉林省雙遼市宏野農(nong) 機種植合作聯社理事長金鐵英說。
通過財政補貼、試點推行等方式,吉林在全省推廣保護性耕作。從(cong) “推著走”到“自己走”,從(cong) 免費作業(ye) “沒人理”到有償(chang) 服務“排長隊”,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開始青睞“懶漢種地”。2019年,全省保護性耕作麵積突破1000萬(wan) 畝(mu) ,今年預計達到1800萬(wan) 畝(mu) 。
黑土變厚,產(chan) 量增長
保護性耕作能讓秸稈腐爛在地裏,增加土壤有機質,既保護了黑土地,又能提高產(chan) 量,增加農(nong) 民收入。
“前幾年土質發幹,經過幾年秸稈還田,土壤濕潤度增加了,肥力也變大了。”鬆原市金秋園合作社社長李國臣說,“鐵鍬鏟下去,能看到的蚯蚓越來越多。”
李國臣和社員們(men) 從(cong) 2015年開始實施保護性耕作,他掐著指頭算了一筆賬:幾年下來,耕作層變厚了5厘米,每公頃化肥用量減少了200公斤、增產(chan) 玉米2000公斤。
位於(yu) 吉林西部的雙遼市氣候幹旱,沙性土壤約占耕地麵積80%。“春耕見苗三分喜”——當地農(nong) 民祖輩流傳(chuan) 著這句話,意思是隻要種子能出苗,就已經開心得不得了。
“春雨貴如油,秸稈還田後提高了土壤保墒能力,相當於(yu) 一場30毫米的降雨,提高了出苗率。”雙遼市秀水村農(nong) 民劉國全說。經過幾年推廣,當地90%以上的玉米地實施了保護性耕作,畝(mu) 均增產(chan) 糧食近50公斤、增收70元左右。
廢物利用,秸稈賣錢
在吉林,有的秸稈還了田,有的秸稈賣了錢。在秸稈能源化、肥料化利用方麵,許多新業(ye) 態正在蓬勃發展。
在梨樹縣,種糧大戶張帥依托500公頃玉米田,辦起燃料顆粒廠,一噸秸稈顆粒能賣500元;在鬆原市寧江區,禾眾(zhong) 科技公司用秸稈生產(chan) 發酵肥,遠銷山東(dong) 等地;在扶餘(yu) 市,村民們(men) 把水稻秸稈做成草簾、草繩賣給大棚種植戶,從(cong) 事編織作業(ye) 的農(nong) 民每天能賺100多元;在雙遼市,水稻秸稈做成的稻草磚遠銷日本,成了和牛愛吃的飼料,1公頃秸稈能賣1000多元……
隨著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的提升,許多農(nong) 民還轉行做起“秸稈經紀人”。“團隊一年能經手4萬(wan) 多噸秸稈,收入30多萬(wan) 元。”扶餘(yu) 市秸稈經紀人王國良說。他們(men) 一邊溝通鄉(xiang) 鎮村屯,組織專(zhuan) 業(ye) 人員收割收購秸稈,一邊將其送往生物質電廠和下遊加工企業(ye) ,暢通了秸稈利用的各個(ge) 環節。
吉林省發改部門和農(nong) 業(ye) 部門測算,全省全年秸稈可收集利用量約4000萬(wan) 噸。隨著保護性耕作技術和綜合利用方式的推廣,2019年秸稈綜合利用量超過2800萬(wan) 噸。吉林省發改委副主任田富英表示,預計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量超過3300萬(wan) 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10個“點穴執法”小組同時行動 北京開展“點穴專項執法”消揚塵
本輪執法行動確定的10個街鄉鎮,主要根據北京市300多個街鄉鎮的空氣質量排名成績和群眾投訴舉報線索劃定。[詳細] -
織密法律體係 護好綠水青山
5月28日下午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所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詳細] -
抓重點 補短板 強弱項 遼寧投入23.5億元解決環境治理難點
按照遼寧省委省政府“生態環境保護該花的錢必須花,該投的錢決不能省”的要求,今年遼寧省不斷完善財政政策,籌措資金23.5億元,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支持全省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