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低碳發展“花”開遍地
浙江省近日舉(ju) 辦2020年“全國低碳日”活動,正式發布《2019年度浙江省低碳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多層次、多維度、全方位展示了浙江省的低碳發展取得的階段性新成效。
“浙江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綠色低碳方麵取得積極進展,產(chan) 業(ye) 結構和能源結構持續優(you) 化,工業(ye) 、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降碳工作穩步推進,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工作紮實推進,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積極探索,工作體(ti) 係不斷健全,基礎能力有效提升,全省碳強度指標持續下降。”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以淼表示。
如今的浙江,正緊跟時代變革的腳步,在“打造綠色低碳發展新標杆”之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撬動綠色經濟,引領低碳生活
“浙江省突出目標導向,進一步壓緊壓實各設區市碳減排責任。經核算,2018 年,全省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強度)同比下降 5.72%,‘十三五’以來,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13.99%,超額完成目標任務,為(wei) 實現‘十三五’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楊首權在解讀《報告》時介紹。
控溫目標的順利完成,與(yu) 浙江省深入建設低碳經濟體(ti) 係密不可分。全省從(cong) 高處著眼,從(cong) 長遠著力,不斷優(you) 化完善產(chan) 業(ye) 布局,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正在浙江不斷發展壯大。
《報告》顯示,2019年,以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為(wei) 主要特征的“三新”經濟增加值占浙江省GDP的25.7%,與(yu) 綠色製造、現代服務業(ye) 一同為(wei) 浙江綠色低碳發展注入新動能。
如今,4 個(ge) 園區、57 家工廠成功申報第四批國家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其中,湖州槐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入選國家2019年度重點用能行業(ye) 能效“領跑者”。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以低碳排放為(wei) 特征的服務業(ye) 對浙江省 GDP 增長的貢獻率達 58.9%,已成為(wei) 支撐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細微之處見功夫。浙江在實踐探索中打出一套重點領域的低碳發展“組合拳”,有序推進低碳城鎮化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浙江全省持續開展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綠色建築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築比例達到96%。同時,深化實施公交優(you) 先戰略,清潔能源城市公交車占城市公交車總數達到70%,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車中新能源公交車比重達到 95%,並率先出台《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積極倡導低碳生活。
完善基礎設施,拓展試點體(ti) 係
盛夏時節,行走在浙江省湖州安吉餘(yu) 村,遠眺是竹海與(yu) 青山,近觀有田野與(yu) 農(nong) 舍,荷塘裏花開綽約,儼(yan) 然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鄉(xiang) 村美景圖,引得不少遊客聞香散步,拍照留念。
作為(wei) 浙江省級近零碳排放社區試點,2019年,餘(yu) 村直接碳排放強度僅(jin) 為(wei) 0.04噸/萬(wan) 元,趨近於(yu) 零;同時,全村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近5萬(wan) 元,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近零碳排放,餘(yu) 村是怎麽(me) 做到的?“餘(yu) 村以智慧農(nong) 業(ye) 、家庭農(nong) 場、休閑觀光為(wei) 重點,不斷拓展‘兩(liang) 山’轉化通道,著力打造鄉(xiang) 村低碳產(chan) 業(ye) 體(ti) 係。”楊首權介紹,當地完善交通、建築等低碳基礎設施,全麵推行低碳生活,提升發展森林碳匯,建成林下經濟示範點,低碳生態空間得到有效拓展。
《報告》顯示,浙江省林業(ye) 碳匯能力也在持續增強。在離餘(yu) 村十幾公裏之外的安吉縣山川鄉(xiang) 毛竹現代科技園,全球第一座毛竹林碳匯通量觀測塔正在全自動、全天候觀測、記錄毛竹林的固碳功能,為(wei) 其碳匯交易提供數據支撐。
據了解,通過林業(ye) 碳匯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已成為(wei) 國際公認的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有效途徑。作為(wei) 全國唯一“兩(liang) 山”理論實踐試點縣,安吉依托豐(feng) 富的林業(ye) 資源,在全國率先開展竹林碳匯工作,成為(wei) 全球首個(ge) “竹林碳匯試驗示範區”。
不僅(jin) 是在安吉,富陽銀湖低碳智慧園區,嵊泗縣嵊山鎮碳匯漁業(ye) ,長興(xing) 縣畫溪新能源近零碳排放園區……從(cong) 城鎮到鄉(xiang) 村,從(cong) 沿海到內(nei) 陸,浙江省圍繞體(ti) 製機製、低碳產(chan) 業(ye) 、低碳路徑、低碳運營管理、低碳生活、近零碳排放等多個(ge) 方麵,不斷建立健全低碳發展試點示範工作體(ti) 係,紮實推進各級各類低碳試點,低碳發展“花”開遍地。
應對氣候挑戰,探索實現共贏
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嚴(yan) 峻挑戰的必由之路。
早在2007年,浙江省就邁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步伐,成立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2014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形成強有力的“頂層設計”。2019年,領導小組調整為(wei) 省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聯席會(hui) 議,並將應對氣候變化及減排職責劃入省生態環境廳。
今年,首次發布的《浙江省適應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更是為(wei) 製定氣候變化適應策略提供了科學支持。
“浙江省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評估,是主動適應氣候變化,抵禦全球氣候變化給經濟社會(hui) 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的基礎性工作,更是促進省域高質量發展和美麗(li) 浙江建設的現實需要。”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劉勁鬆介紹。
應對氣候變化風險,農(nong) 業(ye) 領域一馬當先。走進浙江麗(li) 水蓮都區雨傘(san) 崗村“三層土樓”式的山地霧耕農(nong) 場,一排排蔬菜長勢喜人。通過采用氣霧栽培技術和垂直耕作模式,農(nong) 場裏的菜苗隻需要依靠大棚管道裏噴出的氣霧營養(yang) 液,就能快速成長。
“這一逆境農(nong) 業(ye) 業(ye) 態模式可以適應天氣惡劣、生態退化等不利條件,無差別實現農(nong) 作物產(chan) 高質優(you) ,並大幅減少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和土地占用,對適應氣候變化自主創新實踐具有積極示範意義(yi) 。”麗(li) 水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陳靈敏告訴記者。
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實行最嚴(yan) 格水資源管理製度,推進“全國深化林業(ye) 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建設,開展海域、海島、海岸帶、濱海濕地生態修複示範工程……浙江不斷完善氣候變化工作體(ti) 製,探索實現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