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養成綠色生活方式,留住美麗鄉村

鍾寰平 發布時間:2020-07-10 14:12: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加快推進,以綠色發展引領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成效不斷顯現,廣大農(nong) 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很多地方成為(wei) 了“網紅”,成了人們(men) 心向往之的旅遊休閑地。要讓農(nong) 村地區更加宜居,人與(yu) 自然更加和諧,各地不但要進一步加大環境治理力度,還需要推動盡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匯聚更大的力量。

  當前,隨著農(nong) 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xiang) 一體(ti) 化步伐加快,農(nong) 村地區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生活方式也逐步由傳(chuan) 統向現代轉變。在生活變得更加時尚、現代的同時,原先城市裏存在的環境問題在農(nong) 村也日益凸顯,比如,生活汙水、垃圾不斷增多,已經成為(wei) 影響農(nong) 村人居環境質量的突出問題。此外,受一些傳(chuan) 統習(xi) 俗和觀念的影響,農(nong) 村還存在一些落後的、對環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對生態環境構成隱患。改善農(nong) 村生態環境質量,需要農(nong) 村地區的人民群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發揮主體(ti) 作用。在廣大農(nong) 村地區推廣綠色生活方式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農(nong) 村環保意識的培養(yang) 、生態倫(lun) 理的建設、綠色生活習(xi) 慣的養(yang) 成也需要跟上。

  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培育生態文化底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了許多生態理念,例如,“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這些觀念都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係起來,提倡取之有時、用之有度。在廣大鄉(xiang) 村地區,還有很多祖祖輩輩流傳(chuan) 下來的符合生態環保理念的鄉(xiang) 規民約、行為(wei) 準則。對於(yu) 這些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鄉(xiang) 村文化,我們(men) 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揚其生態環保價(jia) 值,賦予新的時代內(nei) 涵,培育生態道德,讓綠色環保理念成為(wei) 鄉(xiang) 村主流價(jia) 值,在鄉(xiang) 村發展的血液中注入“綠色基因”。

  從(cong) 生態環保發展的曆程來看,農(nong) 村是滯後於(yu) 城市的,這不但表現在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方麵,而且也體(ti) 現在生態環保意識上,很多人對生態環保知識以及政策法規缺乏了解。因此,我們(men) 要加大對汙染危害、環境健康、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綠色生活等方麵科學知識的宣講,提高生態環保知識的知曉率,引導村民從(cong) 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要加大對國家生態環保政策、生態環保法律法規以及《公民生態環境行為(wei) 規範(試行)》等規章製度的宣講,讓村民們(men) 自覺履行公民的環保職責。要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村民養(yang) 成垃圾分類習(xi) 慣、適度使用農(nong) 藥化肥,真正把知識變成能力,把環保變成習(xi) 慣。

  生活方式是否綠色,最終還要靠人們(men) 切實把行動落實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ge) 細節中,真正成為(wei) 綠色生活的踐行者、推動者。要通過製定綠色“村規民約”、加強鄉(xiang) 土文化教育,引導廣大村民樹立起主人翁意識,把熱愛家鄉(xiang) 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真正轉化為(wei) 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的實際行動。隻有人人都行動起來,改變不環保的生活習(xi) 慣和消費方式,才能推動綠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可喜的是,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在許多鄉(xiang) 村已經蔚然成風,節約資源、杜絕浪費、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也逐漸成為(wei) 人們(men) 的自覺行動。而幹淨整潔的環境不僅(jin) 為(wei) 鄉(xiang) 村生產(chan) 生活營造了舒心美好的宜居氛圍,也讓人們(men) 更加願意將這種美好環境維持下去。

  綠色是美麗(li) 鄉(xiang) 村最耀眼的底色,生態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優(you) 勢。在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守住這一底色,發揮這一優(you) 勢,需要人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守護綠水青山,留住美麗(li) 鄉(xiang) 村。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