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中國式摔跤為啥又火了?

範佳元 發布時間:2020-07-30 09:13:00來源: 人民日報

  編者按:中國式摔跤、跳繩、拔河等傳(chuan) 統體(ti) 育項目,曾給國人留下許多難忘的記憶。隨著社會(hui) 經濟發展,人們(men) 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這些傳(chuan) 統體(ti) 育項目煥發新的活力,成為(wei) 人們(men) 喜聞樂(le) 見的健身方式。本版推出“傳(chuan) 統體(ti) 育項目展現新活力”係列報道,敬請關(guan) 注。

  從(cong) 北京的昌平龍澤到豐(feng) 台花鄉(xiang) 橋,超過40公裏的距離,21歲的史雪恩一下班就直奔公交站,經過近2個(ge) 小時的輾轉才能趕上晚7點開始的摔跤訓練課,進行2個(ge) 小時的訓練。2015年開始,這樣的奔波史雪恩每周要來上一兩(liang) 次,周圍的人不禁好奇:那兩(liang) 個(ge) 人扭作一團的運動到底有何魅力,可以讓人如此著迷?

  史雪恩練習(xi) 的項目叫作中國式摔跤(簡稱中國跤)。中國跤規則簡單,摔跤者雙腳之外的身體(ti) 部分著地為(wei) 失分,這也是中國跤和奧運會(hui) 摔跤項目(簡稱國際跤)的最大區別。“絆子”,是對中國跤技法的專(zhuan) 門稱呼,有“大絆三十六,小絆賽牛毛”的說法,說的是因身體(ti) 角度和用力方向不同,中國跤的攻防手段多變,極富技術含量,讓練習(xi) 者癡迷的原因也在於(yu) 此。

  以巧破千斤

  內(nei) 蒙古自治區是中國跤的起源地之一,出生於(yu) 錫林浩特的史雪恩耳濡目染,從(cong) 小就對摔跤非常感興(xing) 趣。“摔跤是當地的地域文化,那裏的體(ti) 育老師都會(hui) 這項技能,我們(men) 在學校裏多少都學過。”史雪恩說。

  來北京學習(xi) 工作後史雪恩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經過一番努力他找到了北京跤海俱樂(le) 部,這是一家以原北京中國式摔跤隊教練員和運動員為(wei) 班底組建的培訓機構。史雪恩感覺有了歸屬,“可以係統地跟著專(zhuan) 業(ye) 人士學習(xi) 中國跤。”

  經過名師指點,史雪恩迎來“一戰成名”的機會(hui) 。2017年的一次比賽,麵對比自己高大的對手,史雪恩使出了“落步踢”的技法一招製勝。北京跤海俱樂(le) 部主教練、原北京中國式摔跤隊主教練劉長海當時在現場。他解釋說,這一招的妙處在於(yu) 先引誘對手按照自己預設方向移動,然後順勢使出“絆子”。“這是個(ge) 非常小的動作,但是時機要恰到好處,代表了中國跤‘以巧破千斤’的特點。當時這個(ge) 動作一出來就引起全場轟動,過兩(liang) 三年了大家還津津樂(le) 道。”劉長海說。

  動作看似簡單,實則深藏玄機。運用之妙,在於(yu) 一心。中國跤並不是一眼就能讓人喜歡上的運動,其運動之美,隻能隨著練習(xi) 的深入才能領略。

  在摔跤界有一種說法,重複訓練1萬(wan) 次以上的動作隻有3%的可能性在實戰當中使出來。“從(cong) 專(zhuan) 業(ye) 角度來看,我們(men) 常說三年才算入門。”北京市西城區體(ti) 育局訓練中心中國跤教練員安虹屹認為(wei) ,中國跤技術含量高,需要大量練習(xi) 才可掌握,國內(nei) 的柔道、國際跤運動員也會(hui) 廣泛借鑒中國跤基本功的訓練方法。

  健身好項目

  與(yu) 史雪恩不同,45歲的齊萌在跤場卻是屢戰屢敗。“誰上來都可以摔我,即便那些看起來力氣不如我的,一放一個(ge) 倒,跟玩兒(er) 似的。”齊萌自己經營著一家電商類互聯網公司,由於(yu) 長期缺乏鍛煉,身體(ti) 處於(yu) 亞(ya) 健康狀態。

  深知自己基礎較差,齊萌成為(wei) 訓練最積極的那個(ge) ,平時還自覺加練:不是上健身房強化力量,就是在家劈叉提升柔韌性,這一番努力下來,跤場戰績依然是負多勝少,但身體(ti) 狀況有極大改善。現在齊萌扛著80公斤杠鈴,可以做15個(ge) 深蹲,之前他隻能做1個(ge) 。更可喜的變化在精神狀態,齊萌說:“在摔跤館與(yu) 朋友相處很單純,讓我心態平和。”

  齊萌的經曆很有代表性:摔跤成為(wei) 愛好者生活的一部分,不僅(jin) 強身健體(ti) ,而且在培養(yang) 自信樂(le) 觀的生活態度方麵發揮著積極作用。

  “我更多時候用體(ti) 育的方式拉近我與(yu) 遊客之間的距離,重點講中國跤和中國武術。而且,傳(chuan) 播中國文化,講中國故事,本來也是我的工作內(nei) 容。”43歲的李宗彥從(cong) 事旅遊工作,兩(liang) 年多的中國跤訓練,讓他在職場越發自信。“比如介紹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短時間內(nei) 我很難用語言說清楚,但中國跤就是很好的橋梁,一邊講解動作一邊介紹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外國遊客普遍很感興(xing) 趣,效果很好。”李宗彥說,這讓自己備感驕傲。

  傳(chuan) 承有途徑

  原北京市中國式摔跤隊運動員王都生對傳(chuan) 承中國跤抱有強烈的使命感,他在2014年創辦了北京跤海俱樂(le) 部,開始逐步製訂自家孩子的中國跤學習(xi) 計劃。“西方格鬥講究直來直去,而中國跤的發力方式有來有回,好像在畫一個(ge) 圈。”他14歲的兒(er) 子王龍飛說。

  中國跤剛柔並濟、虛實結合,體(ti) 現了中國文化精髓。66歲的王忠義(yi) 和67歲的宋守平,是上世紀70年代北京中國式摔跤隊第一批隊員,據他們(men) 回憶,摔跤一直是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娛樂(le) 活動和競技運動,特別是北京還有撂跤和撂地跤場的傳(chuan) 統。“小時候,日壇公園、天橋,還有一些胡同,到處都可以看到玩摔跤的。”宋守平說。

  過去幾十年,因體(ti) 育係統項目調整,中國跤運動的發展也曾受到影響。但隨著中國式摔跤成為(wei) 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hui) 正式比賽項目,中國跤又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安虹屹先後聘請宋守平、王忠義(yi) 到隊裏擔任中國跤教練和顧問,“嚴(yan) 格來說,現在還沒有正式設立中國跤項目,但是我們(men) 一直在教,傳(chuan) 統的好東(dong) 西不能在我們(men) 這兒(er) 斷了。”安虹屹說。

  “因為(wei) 二青會(hui) 的關(guan) 係比賽一下子就增多了,現在北京擁有近20家中國跤俱樂(le) 部。”劉長海說。現在跤海俱樂(le) 部已經與(yu) 兩(liang) 所小學建立了合作,編寫(xie) 教材的工作也正在進行,“摔跤是一個(ge) 全身都能得到鍛煉的基礎項目,對提高青少年柔韌性、靈敏性,預防運動損傷(shang) 都很有幫助。”劉長海希望中國式摔跤能得到更好地推廣。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