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主題性創作:推出更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經典作品

發布時間:2020-07-30 09:13:00來源: 人民日報

  主題性創作,用藝術的方式對曆史和現實進行審美敘事,用審美的眼光對曆史和現實再發現,以啟示未來。

  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主題性創作回答了現實課題,解決(jue) 了現實問題,才能真正融入社會(hui) 和人生。

  大曆史觀,是一種眼界,也是一種眼力,直接影響作品的格局與(yu) 氣象。創作者心懷大曆史觀,作品才能呈現更多激情與(yu) 生氣。

  最近,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成為(wei) 熒屏亮點。《花繁葉茂》《最美的鄉(xiang) 村》《遍地書(shu) 香》等相繼與(yu) 觀眾(zhong) 見麵,一些同類作品也在等待播出。影視中的主題性創作一直很受關(guan) 注。去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年是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決(jue) 戰脫貧攻堅之年,明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一批與(yu) 重大主題相關(guan) 的影視作品接受時代和觀眾(zhong) 的檢驗。

  主題性創作,是指圍繞蘊含重要人文思想價(jia) 值、體(ti) 現民族精神、影響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展開的藝術創作。它是用藝術的方式對曆史和現實進行審美敘事,用審美的眼光對曆史和現實再發現,以啟示未來。當代文藝的主題性創作積累了什麽(me) 樣的藝術經驗?如何創作出更多叫得響、傳(chuan) 得開、留得住的經典作品?

  要能回答現實問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切有價(jia) 值、有意義(yi) 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yu) 解決(jue) 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主題性創作也不例外。

  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是戲劇衝(chong) 突的要求,也是對現實課題的回答。隻有回應時代關(guan) 切的作品才能引起受眾(zhong) 的關(guan) 切,電視劇《蒼天在上》等引發收視熱潮,電影《戰狼Ⅱ》《流浪地球》等曾受到觀眾(zhong) 熱捧,都不是偶然。因為(wei) 這些作品的戲劇衝(chong) 突,回應了現實中的課題,是用藝術思考完成的答卷。曆史題材創作雖然不直涉現實,但真正優(you) 秀的作品都充滿強烈的現實主義(yi) 精神,回應著時代的關(guan) 切。當代精神觀照下的曆史,是與(yu) 時代息息相通的活的曆史。對重大曆史事件、重要曆史人物的紀念,是現實對曆史的回應,也是曆史在現實的延展。主題性文藝創作,聚焦一個(ge) 主題、一種題材或一個(ge) 曆史節點,這隻是出發點,回應時代、昭示未來,作品才能贏得當代觀眾(zhong) 。

  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主題性創作回答了現實課題,解決(jue) 了現實問題,才能真正融入社會(hui) 和人生。感應時代的能力鈍化,作品則難以擔當“回答現實課題”的職能。尤其是當下,世界正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文藝創作應當積極麵對這個(ge) 大變局,以審美思維回應時代關(guan) 切。不妨從(cong) 這兩(liang) 個(ge) 方麵回答:我們(men) 的文化觀念能否站在時代前沿,為(wei) 人類未來發展提供精神引領?前沿的、先進的文化精神能否借助先進的技術,轉化為(wei) 精美的藝術呈現?這兩(liang) 方麵都站到製高點,藝術作品才會(hui) 產(chan) 生巨大影響力。

  要有新的審美發現

  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出現的一批“獻禮”作品,大多成為(wei) 新中國文藝的經典之作。1959年前後問世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三家巷》《創業(ye) 史》《紅岩》等,1959年出品的電影《青春之歌》《我們(men) 村裏的年輕人》《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林家鋪子》《林則徐》等,至今被人們(men) 喜愛。這些作品的成功,首先是撲麵而來的鮮活性和真實感,因為(wei) 寫(xie) 的大多就是作者自己親(qin) 身經曆的生活,是長期生活積累與(yu) 提煉的結果,因而有著深厚的生活底蘊。其次是有新的審美發現,這批作品塑造了一批新的人物形象,林道靜、楊子榮、梁生寶等,是中華民族尋求解放和發展中湧現出的一批新人,體(ti) 現了時代精神與(yu) 民族精神的新麵貌,至今依然氣象昂然。

  真正的藝術創作,都是一次新的發現。這是主題性創作的重要經驗。

  在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決(jue) 戰脫貧攻堅的關(guan) 鍵時期,能否產(chan) 生大作品,是對我們(men) 時代藝術創造能力的考驗。

  本質上看,脫貧攻堅主題創作屬於(yu) 農(nong) 村題材。半個(ge) 多世紀前,農(nong) 業(ye) 合作化運動曾孕育一批作品,堪稱新中國農(nong) 村題材創作的一次高峰。從(cong) 《三裏灣》《山鄉(xiang) 巨變》《汾水長流》到《創業(ye) 史》,不同於(yu) 傳(chuan) 統的鄉(xiang) 土文學,這些作品展現的完全是新的生活氣象、新的人生理想、新一代的農(nong) 民形象,是當代文學史的重要收獲之一。此後的農(nong) 村題材創作,自覺不自覺地從(cong) 生活厚土中汲取養(yang) 分,比如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脫貧攻堅題材創作,也應當在堅持農(nong) 村題材優(you) 秀傳(chuan) 統的基礎上煥發新意,塑造新人形象。

  脫貧攻堅隱含著深刻的產(chan) 業(ye) 結構與(yu) 社會(hui) 構成變化,改變貧困一定是與(yu) 社會(hui) 治理、與(yu) 人的麵貌相聯動。許多脫貧攻堅主題劇中的駐村第一書(shu) 記是年輕人,由大學生返鄉(xiang) 或下鄉(xiang) 任職,他們(men) 有新知識新觀念,盡職盡責。特別期待,我們(men) 的影視藝術把他們(men) 對農(nong) 村、對鄉(xiang) 土的真摯情感寫(xie) 出來、演出來。新時代的農(nong) 村還有梁生寶嗎?還有這種根在鄉(xiang) 土的內(nei) 生動力嗎?找到情感的根,人物才有內(nei) 生動力,才有生命力。隻有從(cong) 幹部的人格中發現情感境界、寫(xie) 出發自內(nei) 心的真誠,作品才能感人。主題和題材都隻是出發點,是基礎條件,最終要通過開掘題材、塑造性格,塑造新一代把根紮在大地的新人形象,完成新的藝術創造,實現新的審美發現,作品才會(hui) 有飛翔的翅膀。

  要有格局和大曆史觀

  主題性創作是一條有本有源有效的藝術路徑。如果不是懷著狹隘的藝術觀念,就不難發現,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走的也是類似的路徑。《三國演義(yi) 》《水滸傳(chuan) 》《西遊記》都是對重大曆史事件與(yu) 重要曆史人物的藝術化敘事。《紅樓夢》雖然采取了虛構的藝術手段,仍然是對一個(ge) 大家族的曆史事變的藝術寫(xie) 照。這些作品有主體(ti) 事件支撐,有對事件的主題提煉,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立像以盡意。這些經典傳(chuan) 之久遠,對我們(men) 今天的主題性創作仍然具有借鑒意義(yi) 。

  表現曆史和現實事件的重大性,應當呈現這些事件發生的必然性,體(ti) 現的精神向度以及對未來的作用。這需要創作者心懷大曆史觀,隻有在大曆史觀中才能把握其內(nei) 在邏輯,才能觸摸到恩格斯所說的“意識到的曆史內(nei) 容”。如果隻是就事論事,使其看起來像是孤立事件,缺乏曆史自身運動的動能,作品也會(hui) 缺乏藝術的生氣。這方麵,電視劇《長征》等完成得不錯,既表達出曆史自身的矛盾運動之動能,又傳(chuan) 達了中華民族從(cong) 深重災難中突圍的堅定意誌,看到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肩負的曆史使命和道義(yi) 。

  大曆史觀是一種眼界,也是一種眼力。有沒有大曆史觀,直接影響作品的格局與(yu) 氣象。創作者心懷大曆史觀,作品才能呈現更多激情與(yu) 生氣。

  這是一場艱難的跋涉。期待更多主題性作品能夠有新的發現,以自己的獨特價(jia) 值,為(wei) 新時代文化繁榮獻上一份厚禮。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