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熊丙奇:發展研究生教育須保障質量

熊丙奇 發布時間:2020-07-31 08:15:00來源: 光明日報

  據教育部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研究生在學人數將突破300萬(wan) 。1949年,我國研究生在學人數僅(jin) 629,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300萬(wan) 。我國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服務了國家發展的需要,提升了教育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支撐和引領能力。

  研究生在學人數超300萬(wan) ,這是什麽(me) 概念?根據全國事業(ye) 發展統計公報,1995年我國研究生在校生14.54萬(wan) 人,本專(zhuan) 科在校生290.64萬(wan) 人。這意味著,我國研究生在學規模,在25年間增加了20倍,今年的在學研究生數,超過了25年前的本專(zhuan) 科在校生規模。

  從(cong) 數量上講,這當然是了不起的發展成就。但是,如果研究生教育隻有規模的發展,而沒有教育質量的提高,沒有嚴(yan) 格的質量把關(guan) ,那麽(me) ,伴隨研究生規模增加的,必定會(hui) 是研究生學曆的貶值。將會(hui) 造成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ang) 結構和質量,與(yu) 社會(hui) 的人才需求脫節。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須保證質量,從(cong) 考試、招生、錄取、課程設置、實習(xi) 以及論文寫(xie) 作各個(ge) 環節,按照高標準進行設計和操作。研究生教育上了規模,相對而言,意味著入學條件的降低,因此,“寬進嚴(yan) 出”應該成為(wei) 研究生教育的“標配”。嚴(yan) 出的相關(guan) 設計及其機製,是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體(ti) 製化保證。

  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超過50%,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今年,我國高考人數為(wei) 1071萬(wan) ,錄取人數預計會(hui) 超過1000萬(wan) ,從(cong) 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看,擴大本專(zhuan) 科教育規模的“潛力”已經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很可能成為(wei) 接下來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

  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有很大的現實需求。一是解決(jue) 本科畢業(ye) 生就業(ye) 難的需求。今年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18.9萬(wan) 人,就有緩解本科畢業(ye) 生就業(ye) 難的考量。當本科招生規模達到每年500萬(wan) 人時(去年431萬(wan) 人),解決(jue) 這麽(me) 大規模學生的就業(ye) 問題,繼續深造無疑是重要選擇。某種程度上說,研究生教育將發揮本科畢業(ye) 生“就業(ye) 蓄水池”的作用。

  二是在“學曆社會(hui) ”中,用人單位對學曆的要求會(hui) 水漲船高,於(yu) 是很多學生有進一步提升學曆的訴求。在旺盛的學曆需求下,擴大研究生規模並不會(hui) 遭遇招生難,因為(wei) 即便研究生學曆貶值,讀研也會(hui) 逐漸變為(wei) 剛性需求。

  三是高校把舉(ju) 辦研究生教育,以及擴大研究生規模比例,作為(wei) 提升辦學層次的努力方向。很多本科院校不安於(yu) 隻進行本科層次的教育,這部分學校將成為(wei) 接下來研究生擴招的主力軍(jun) ,而且“潛力”巨大。

  培養(yang) 不同學曆層次的人才,說到底,要滿足社會(hui) 對人才的需求。如果不是基於(yu) 社會(hui) 對人才的需求而發展研究生教育,一方麵會(hui) 增加相關(guan) 教育的投入、消費,在研究生教育中,國家要投入更多經費,公眾(zhong) 也要為(wei) 自己或家庭成員在本科畢業(ye) 後繼續讀研“買(mai) 單”;另一方麵會(hui) 製造學曆泡沫,當在學研究生規模已經和25年前的本專(zhuan) 科在讀學生規模相當後,會(hui) 出現明知學曆貶值卻仍要提升學曆的“不得已選擇”。

  其實,保障每一層次、每一類型教育的質量,不是用學曆標準而是用能力標準評價(jia) 人才,才能引導學校辦學者。重視培養(yang) 質量,也會(hui) 引導受教育者以能力提升而非學曆提升來規劃自己的學業(ye) 發展。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後,不能再以學曆為(wei) 導向發展高等教育規模,而必須重視高等教育的內(nei) 涵和質量建設。當然,重視內(nei) 涵、質量建設,比擴大規模難多了。從(cong) 這一角度看,研究生不妨保持目前的規模,適度擴招,進行結構優(you) 化和質量提升,避免大批地方本科高校盲目發展研究生教育,為(wei) 社會(hui) 的“學曆高消費”降溫。

  (作者:熊丙奇,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