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隊”入駐知乎,不僅是一次成功的“破圈”
前幾天,政務機構號“我們(men) 的太空”在知乎的關(guan) 注者突破了百萬(wan) 。用過知乎的人都會(hui) 知道,超過百萬(wan) 是個(ge) 多麽(me) 令人振奮的概念。“我們(men) 的太空”自2019年9月入駐知乎以來,以播撒航天知識、弘揚航天精神、傳(chuan) 播航天文化為(wei) 主要目標,不到十個(ge) 月的時間,就實現從(cong) 新人到百萬(wan) 大號的轉變,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許多借鑒,值得深入思考。
其實,在知乎的平台上,類似於(yu) “我們(men) 的太空”這樣的專(zhuan) 業(ye) 機構號還有不少,它們(men) 被網友親(qin) 切地稱為(wei) “國家隊”。這個(ge) 稱呼帶有一絲(si) 敬意,也暗含一份期望。“國家隊”的名號,既是對內(nei) 容的要求,意味著對網友的提問作出權威的解答,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也是對形式的要求,表明網友希望從(cong) 這裏聽到符合互聯網語言和語法的回答。應該說,目前多數“國家隊”的表現是令人滿意的。比如,航天員王亞(ya) 平以“謝邀,人在太空,剛下飛船”作為(wei) 自己知乎首答的開場白;再如,“平安北京”以酬金100萬(wan) 的懸賞通稿回答知乎上“你會(hui) 用什麽(me) 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nei) 賺到100萬(wan) ”的問題;這些俏皮而充滿網感的話語,迅速拉近了專(zhuan) 業(ye) 機構與(yu) 網友的距離,改變了有的網民心中對這些機構的刻板印象,對知識、信息的有效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眾(zhong) 所周知,進入網絡時代,知識或信息的生產(chan) 機製、傳(chuan) 播機製都在發生著不同以往的巨大變化。依托於(yu) 互聯網提供的便利,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成為(wei) 了信息傳(chuan) 播源和知識生產(chan) 者,類似於(yu) 知乎這樣的平台,更是成為(wei) 新型的知識集散地。而隨著互聯網技術與(yu) 生活的融合程度越來越深,我們(men) 也深刻地認識到,互聯網如一片浩瀚無邊的信息海洋,自帶信息提純和淨化的功能。一般而言,參與(yu) 信息傳(chuan) 播互動的人越多,虛假信息被淘汰的可能也就越大。特別是專(zhuan) 業(ye) 的知識交流平台上的頻繁問答與(yu) 互動,無形中構成了一種討論和辨正的良性循環,推動人們(men) 的認識不斷趨於(yu) 理性、客觀、科學。不過,謠言、偽(wei) 科學經常會(hui) 搶跑,有時混淆視聽、誤導公眾(zhong) ,“國家隊”及時出手,有利於(yu) 最大可能地遏製虛假信息的擴散,在互聯網的信息海洋中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正如有的網友所言,“國家隊”入駐知乎,是一次成功的“破圈”。而在筆者看來,與(yu) 其說是“破圈”,不如說是“回歸”。在互聯網漸成傳(chuan) 播主渠道的今天,專(zhuan) 業(ye) 機構攜手網絡技術,活躍在網絡平台,正是回歸到了當下知識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的主陣地。而且,時至今日,我們(men) 更加清晰地看到,互聯網技術改變的不隻是知識傳(chuan) 播的渠道和方式,更是知識的內(nei) 容及其形態。因此,正所謂“不破不立”。回歸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次新的出發。而出發就期待著抵達,也意味著承諾。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入駐網絡平台的“國家隊”們(men) ,必須保持專(zhuan) 業(ye) 選手的初心,除了“被動”應答網友提問之外,還應主動“帶節奏”,以硬核的操作發揮引領的作用,積極設置議題、傳(chuan) 播新知,科學準確分析社會(hui) 輿論關(guan) 心關(guan) 注的熱點問題,主動有效地闡釋社會(hui) 發展進程中湧現出來的新概念新知識新數據,把每一次問答變成一次有效的科普,使每一次出場成為(wei) 一次共識的凝聚,改善網絡空間信息魚龍混雜、知識碎片化等現象,在提升網友知識獲得感的同時強化網友的信賴感,打造人們(men) 追求真理高峰的網絡階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